“陕北游击队,老谢是总指挥。”这首陕北民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对谢子长将军的热爱与怀念。
189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安定县(令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图为谢子长的父亲和亲母。
1927年 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31年10月,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3年冬,谢子长回到陕北,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
1934年8月,谢子长兼任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率红42师第3团及陕北游击队第1、第2、第5支队,进行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连续取得清涧河口、横山董家寺、安定县城等战斗的胜利。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
1935年5月,为纪念谢子长将军,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骸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并修建了谢子长烈士墓。在谢子长逝世后10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为谢子长在瓦窑堡修建了陵墓,1945年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葬公祭,凭吊者逾两万人。
1935年的春节前后的一天,刘志丹来到灯盏湾看望养伤中谢子长。两位老战友就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党政军的统一领导机构,以及如何粉碎第二次“围剿”等问题谈了很久,谈得十分融洽。临别时,刘志丹再三叮嘱谢子长的妻子史秀云、侄媳白盛英精心护理谢子长。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谢子长的伤势不断恶化,于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
1939年毛泽东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277字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碑文。
1947年,胡宗南攻占瓦窑堡后,子长陵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破坏,题词石碑也被打碎修了工事。195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原址进行了重建陵园,并重新立起了题词石碑。这些石碑和题词见证了那一段血风腥雨的战斗岁月。
1989年,谢子长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
2005年又新增谢子长将军塑像一尊,高1米,昂首挺胸,目光坚毅,神采英武。
陈列室通过图片、实物等介绍了谢子长战斗的一生,他的革命事迹与崇高精神至今仍在西北地区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当时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贺龙、刘伯承及很多革命先辈、社会各界人士都为谢子长墓题词。
雕像再向后不远,就是高约七米的纪念碑亭,也是灵堂和灵墓的前门,碧瓦红柱,古色古香。
革命烈士纪念塔,通高11米。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顶是虎殿式建筑,精巧秀美。塔顶和塔身之间有几何图纹,洁净朴素。塔身基座的三面,镌刻着子长县300位多革命烈士的英名。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纪念亭两侧的长廓里,陈列着各界人士题词的碑刻.
据介绍,纪念馆自1953年重建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200多万名各界群众的吊唁。每年清明节和“七一”等节日,都有来自各界的群众,自发为谢子长将军扫墓和凭吊。
陵园的正门。门楣上“子长陵”三个大字为邓小平所题。
陵园就在子长县城城内,出门就是繁华的商业区。
陵园内东西两侧建有“谢子长革命事迹陈列”展室。
陵园内景
陵园内景
陵园内景
毛泽东多次为谢子长墓题词
墓堂踞于后院,墓堂南壁正中横书“谢子长同志之墓”和谢子长同志生平事迹简介,正壁悬挂谢子长画像,堂内庄严肃穆。
清涧起义指挥部旧址
塔后是宽敞的院子,院内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静肃穆。
塔身基座的三面,镌刻着子长县300位多革命烈士的英名。
亭前西侧,立有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的“子长陵”的碑刻。
亭台前东侧,有陕西省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1893年立的“革命楷模”石碑。
西侧的题词碑亭
谢子长负伤后,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辗转多地养伤,最后转移到安定县灯盏湾。
谢子长革命事迹陈列室内景
谢子长革命事迹陈列室前言
谢子长将军大理石像由西安美术学院雕塑,总高6米。烈士肩披大氅,身着戎装,发式中分,右腿前迈,呈动态,表现了烈士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一方热土,育一代英豪。谢子长将军他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同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在西北黄土地上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历史画卷。谢子长将军永垂不朽。
再向两侧,东西各有一个题词碑亭。这是东侧的题词碑亭
在陵园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谢子将军的大理石雕像。
中央大碑亭内立有毛泽东手迹石碑,谢子长牺牲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荣”。
子长烈士纪念馆修建碑记
子长烈士纪念馆修建碑记
子长陵园呈四方形,前后两院。大门内矗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两侧有砖雕蓝底黄字对联:全心全意树立革命旗帜,矢忠智勇堪称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