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宁堡遗址

来源:  作者:雷治海  时间: 2022-11-18 09:39  阅读量:    字体【

 

望宁堡现位于庆阳合水县吉岘乡罗家畔村,处于主公路211线与西合公路交叉口。解放前归属宁县望宁乡望宁铺,1947年宁县解放后归合水县管辖。1936年西安事变后,陇东分区以此为界,望宁堡以北方向为红区,由我八路军和地方部队驻守,以南至南义以下直到宁县城,由国民党地方部队驻守,为陕甘宁边区南区重要的入口,处于国统区与红区的咽喉位置。当时敌占区许多秘密物资和人员,很多是通过宁县东区至南义井一线越入我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望宁堡战略的重要性。因当时我地方部队在此建有哨楼和碉堡,随时由近及远观望南义方向宁县城国民党部队的动向,而称为“望宁堡”。目前未实施正式遗址保护。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中央军委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陕甘宁边区西线地区留守处主任为王宏坤、副主任王维舟。调防西线驻防陇东部队主要有385旅、770团,警备2团、警备7团。1937年12月,党中央将原“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后方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下设部队建制有警1—7团,718团,9团,770团,骑兵团,特务团7警7团第二营4连驻宁县吉岘,第5连驻宁县望宁铺,第6连驻宁县盘克镇。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又相继出台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以及专门针对陕甘宁边区的《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国民党制造的反共摩擦活动遍及陕甘宁边区、华中与华北。1939年至1940年,由于陇东分区处于陕甘宁边区的最前沿,国民党在此多次制造事端,挑起摩擦,发生了影响全国的两次“陇东事件”,惊动了国共两党高层。这次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从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了陕甘宁边区西线南大门的防守和保卫工作。政治上主要是发动群众,召开地方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统一战线、积极反共的阴谋。军事上主要是加强地方武装,调正规部队与地方部队配合,加强防守。

“陇东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宁县城驻防部队不断制造磨擦,对我驻防望宁铺、吉岘八路军多次进行攻击。陇东分区对望宁堡的防范工作十分重视,我方在望宁堡处建有两处高近近三丈高的哨楼(哨楼位置在今罗畔村和光明家院,已不存在)分别称为东哨楼和西哨楼。驻有我八路军后方留守处高兆林、聂德荣(需要再做考证)领导的警7团4连(又说9连),驻在当时望宁堡和生甲与附近村民家中,随时在哨楼上设双岗,全天监视南义井方向至宁县城国民党保安团动向。在村口南义井方向建有深3米壕沟和碉堡,内架设机枪(碉堡位置在今罗畔村孟成学庄基内,已不存在),随时准备阻击南义井方向来犯敌人。先后在望宁堡发生过在次反磨擦斗争。

民国30年(1941年)5月10日晨,国民党97师291团第3营,持重机枪6挺、迫打炮两门,由宁县早胜镇出发,纠集南义井两个国民党地方保安队,集结于南义井寨沟子村,早7时许,分两路向驻望宁堡2营4连发起正面进攻,激战6小时,国民党败退。这次事件发生后,我八路军警7团又调集6连布防新城子,7连布防朱家寨子,4连和5连仍驻防望宁铺和吉岘。这是望宁堡发生的第一次反磨擦战斗。

民国31年(1942年)正月初六,国民党191师573团第3营,持重机枪四挺,迫击炮两门,与南义井保安队共1000多人,趁我望宁堡驻军早出操未归之时,潜据右翼碉堡,偷偷向望宁堡我军营房前进。罗家畔农民赵老四早外出拾粪,发现了藏于猪圈内的国民党后,立即跑回报告了带班战士李福周,李福周一边关门组织炊事班抵抗。正在野外出操的4连连长高兆林闻枪声立即命令部队跑步归营投入战斗,副连长率领两个班袭击罗家畔国民党军,策应支援右翼,二排由中路正面出击。9时,我5连、7连先后赶到,此时所有6个碉堡已经有5个被敌占领。我4连奋起反击,在增援部队的支持下,三面夹击,敌人败退,撤退至南义井,此次战斗我击毙敌军官2名,士兵7人。这是国民党在望宁堡制造的第二次磨擦战斗。

民国31年(1942年)2月3日,国民党191师573团第2营,持重机枪4挺,向望宁铺八路军4连阵地炮击20余发,占兵由两侧进攻,企图诱我4连出望宁堡进行歼灭。但我4连坚持守堡,敌未得逞。这是国民党在望宁堡制造的第三次磨擦战斗。

望宁堡保卫战是抗战时期,陇东分区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统一战线、破坏抗战的又一铁证。望宁堡是陕甘宁边区西线的一条重要通道,是陇东分区红白两界的咽喉位置,是抗战时期进入我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凭障,承担着我秘密物资和地下工作人员输送任务。望宁堡保卫战虽然规模小,但是很有意义,保卫了陇东分区,给予破坏抗战的国民党以沉重打击,维护了陇东抗战大局。

 

(宁县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雷治海根据调查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