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晖和《军民大生产》

来源:庆阳党史网  作者:高 文  时间: 2016-11-10 15:02  阅读量:    字体【

 

张寒晖是一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创作的《松花江上》《边区十唱》(即《军民大生产》)等优秀歌曲,早已为人们熟知,受到群众普遍喜爱,脍炙人口,流行全国。

张寒晖,1902年春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一个贫寒的清末革新派知识分子家庭。1919年,他考入保定高等师范附中读书,曾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5年10月初,他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即转为共产党员。他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组织领导了“艺专工人俱乐部”、“北京青年俱乐部”,并组织“五五剧社”,编辑出版《五五剧刊》,发表过剧作《他们的爱情》,参加演出过《终身大事》《英雄与美人》《一片爱国心》和《醉了》等新戏剧,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因此,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他遭到北洋军阀政府警宪的搜捕,被迫停止学业回家务农,并放弃留任艺专助教而去帮助定县民教馆搜集研究秧歌、民谣,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对民间艺术也有了较多接触,大众化、地方化的文艺观点在他心头开始萌芽。

1931年春,他应同学之邀,到西安民教馆任职,组织流动图书文库和举办各种展览会,积极把大众化、地方化的文艺主张付诸实践,编演了富于西北地方色彩的话剧,为陕西工农大众演出,搞得非常活跃。至此,张寒晖经过十多年颠沛流离,广泛体验了人民疾苦,受到了民间艺术熏陶,从实践中掌握了“利用旧形式,要会钻,钻进去,还能够钻出来”(张寒晖语)的本领,使大众化、地方化的文艺形式成为他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至生命终结的有力武器。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曾于1935年9月回家乡发动农民运动的张寒晖受党组织派遣,再度来到西安,进入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工作。“西安事变”爆发后,他主持“一二一二剧团”。蒋介石背信弃义地囚禁了张学良将军,又迫令东北军撤离西北后,张寒晖随军停留在安徽境内的陇海、津浦铁路线上。他看到广大东北军官兵思念故土不能归、奋起抗战又不准的悲惨情景,忧愤交加。为了唤起东北军将士和全国人民救亡图存,他以北方妇女上坟的哭声为基调,创作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1941年8月,张寒晖来到陕甘宁边区。他看到由于国M党顽固派的封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就放弃了他酷爱的艺术事业,从事经济工作,帮助边区发展造纸工业。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多次拍电报欢迎张寒晖到延安,他才又从事文化艺术工作。

1944年初,张寒晖和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一起来到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和文化、卫生模范村——陇东分区华池县城壕村,深入生活,帮助工作。他从群众那里学唱民歌,汲取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营养,还和柯仲平共同创作了眉户剧《模范城壕村》。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山村里,张寒晖经常听到农家磨窑里传出农妇、村姑哼唱的一首传统民歌《推炒面》的歌声:“鸡叫头绽哩么呼儿嘿,叫二绽里么呼儿嗨,我给干哥哥么,齐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呔,推炒面呀么呼儿嘿……”这歌声,伴着“踢踏、踢踏”的驴蹄声和“咣当、咣当”的箩儿声,分外动听。张寒晖非常喜爱这首民歌的曲调,便从农妇、村姑那里学了来。此后,他给这个曲填了新词,创作了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军民合作歌》,并将歌唱形式由《推炒面》的独唱改为“一领众和”。起初,这首热烈、雄壮的劳动号子,是作为张寒晖创作的秧歌剧《军民合作》的主题歌传唱开来的。后来,经过他的再创作,这首歌的歌词增加到十段,故而又名《边区十唱》。它很快传遍了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四二年呀么嗬嘿,大生产呀么嗬嘿……”那优美雄壮的歌声,激励着解放区广大军民开荒生产,支援前线,为彻底挫败国M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而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后,《边区十唱》又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熔铸提炼,歌词精炼到五段,并定名为《军民大生产》。至今,这首优秀的陇东民歌仍然广泛流行全国,成为我国革命文艺宝库中的一枚珍品。

1946年3月11日,这位受人尊敬的文艺战士,由于患重感冒转成肺水肿,心脏衰竭,抢救无效,不幸长辞了他毕生从事的革命艺术事业,时年仅44岁。他逝世后,安葬于延安的边区文协山头上,以表达人们对他及其艺术事业与文协山一样永世长存的敬仰心情。

 

(根据《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摘编)

来源:庆阳党史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