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陕西

来源:  作者:姚文琦 邰持文  时间: 2017-06-14 15:02  阅读量:    字体【

 1934年10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军团、第六军团(1936年7月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开始战略大转移,进行了震惊中外的长征。各路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纵横十余省,行程数万里,先后于1935年9月、10月,1936年10月抵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


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西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中共鄂豫皖省委(1934年12月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转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冲破了国民党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后,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发动和武装群众,粉碎了敌人的数次重兵“围剿”,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之后又北上西北革命根据地,与西北红军会合,胜利地进行了劳山、榆林桥战役,对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

1934年10月,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转移。在近一年的艰苦转战中,长驱二万余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遵义会议确立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终于在1935年9月12日,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做出了设法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靠近中苏边界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得到共产国际援助的决定。同时,决定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20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21日,从当地找到的《晋阳日报》、《大公报》上得知在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随即于9月22日在红军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首次宣布了我们要北上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的决定。9月27日,中共中央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随后,中央红军经过20多天700多华里的艰苦行军,于10月17日从陕西定边县五股掌、铁角城分两路前进,10月19日,到达西北根据地赤安县(原保安县,今志丹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吴起镇。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率领的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刚到吴起镇,尾追的国民党部队就到了镇西的头道川,成了拖在红军后面的一条“尾巴”。

这条讨厌的“尾巴”,是蒋介石调遣“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宁夏马鸿逵、马鸿宾和东北军白凤翔部的骑兵,红军过六盘山时就跟了上来,不时与红军陕甘支队的后卫交火。毛泽东决心在吴起镇把它切掉,不能让其在根据地骚扰。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切尾巴”战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19日,组织干部团学员连阻击;第二步,21日,由红军陕甘支队的主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关起门来打“狗”。

10月19日上午,当陕甘支队第二、第三纵队还在吴起镇西头道川王畔子时,尾追的国民党骑兵就追来了,截断了三纵队后卫团的两个连及收容队。毛泽东得到报告后立即对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说:“后面的敌人是条讨厌的‘尾巴’,一定要把这条尾巴斩断在苏区门外。”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干部团的学员连接受了阻击敌骑兵,掩护主力在吴起镇集结的任务。

10点左右,头道川出现了三个敌骑尖兵,搜索前进。不一会儿又出现了30多个骑兵,走进了红军干部团学员连的伏击圈。当敌骑兵进入射程时,学员连的机枪、步枪一齐吼叫起来,走在前面的3个尖兵首先滚下马来,后面的敌人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也纷纷落下马来。受惊的战马有的摔掉主人满山乱窜,有的拖着主人撒蹄狂奔。

停了不到一刻钟,一连敌骑兵挥舞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马刀,直向学员连阵地扑来。学员连的战士都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干部,他们隐蔽在简陋的工事里,不顾衣单腹饥,冒着初冬的寒风沉着应战。当敌骑兵进人伏击圈时,碰到的又是红军轻重武器的一阵猛射。顷刻间,杀气腾腾的敌骑兵和他们的前卫排一样,死的死,伤的伤,全被打下马来。部分敌骑兵还想挣扎,却遭到学员连特等射手的一阵点射,一枪一个,弹无虚发。敌人的第二次进攻失败了。太阳偏西的时候,3架敌机飞临阵地,向红军阵地乱扔炸弹,为其骑兵助威。紧接着敌人的迫击炮、轻重机枪也一齐向红军阵地扫射起来。霎时间,炸弹、炮弹声轰隆作响,震得地动山摇。红军阵地前后左右,烟尘冲天,对面看不见人。敌人一面炮火轰击,一面又集结了一营兵力,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冲来。这次敌骑兵在红军射程之外就下马,顺着小河沟运动到离红军阵地二三百米的田坎下。炮火刚一停,一营敌人忽地站了起来,挥舞着马刀向红军阵地涌来。对付下了马的骑兵,红军更有经验,敌人一到,红军所有武器都叫了起来,在飞啸的子弹声中,在成排的手榴弹爆炸声里,敌人一个个倒下。顷刻,敌人的嚎叫声被湮没了,马刀的闪光不见了。敌人滚的滚,爬的爬,拼命往回窜。经过红军的几次打击,敌人不敢贸然进攻,连伤兵、尸体也不要了。激战了一天的山沟,暂时恢复了平静。

暂时的宁静,预示着更大战斗的到来。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部之第三十五师、第三十六师、第三十二师的四个骑兵团正部署着更大的反扑。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击败敌人骑兵的追击,就在一纵队干部团学员连阻击敌人的时候,毛泽东于19 日下午7时,致电还未到达吴起镇的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着其速来吴起镇研究阻击敌人的作战方针,并指示一纵队政委聂荣臻到前面侦察情况,以便下最后的决心。聂荣臻到前沿阵地视察之后向毛泽东报告说,应该反击,别看敌人在马上气势汹汹,但真的打起来,他们一定要下马和我们作战,既要战斗,又要招呼马匹,战斗力就会下降。

19日晚,毛泽东在吴起镇新窑院山坡下一座大窑洞里,召开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研究阻击敌人的作战计划。听说准备打仗,要将敌人消灭在西北苏区之外,干部们情绪一下子高了起来,长途行军疲劳的感觉一扫而光,争着抢任务。

20日天一亮,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领导人登山再次察看地形,作具体部署。之后,毛泽东、彭德怀及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就如何打好这一仗进行了具体研究。随即毛泽东亲自为红军陕甘支队各纵队起草了作战命令,各纵队分别进行战前动员,号召战士奋勇杀敌,斩断追击红军的“尾巴”,打好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苏区的第一仗,配合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中午,毛泽东、周恩来等又在新窑院召见了西北根据地的地方干部,要求地方游击队和苏区党组织、政府配合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封锁消息,筹集粮食,团结战斗,将敌人消灭在苏区之外。当天下午,地方游击队就给中央红军派来了向导。20日晚上,各乡群众在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牵驴拉马,肩挑车推,从四面八方给中央红军送来了小米、荞面、猪和羊,为战斗胜利做好了物质准备。

20日黄昏,陕甘支队各纵队指战员经过一天的休整,个个精神饱满,在游击队和群众的带领下,分别进入预定地点:二纵队埋伏在头道川杨城子一带;一纵队隐蔽在头道川与二道川之间的大峁梁(亦称平台山)一线;三纵队设伏在三道川蔺砭子一带;总指挥部设在一纵队后面。三个纵队形成一个钳形包围圈,只等敌人进入。

21日凌晨4时,毛泽东等从吴起镇新窑院出发,跨过洛河,从二道川前登上大峁梁。毛泽东来到大峁梁一棵杜梨树下,让警卫员陈昌奉在此修一简单工事,设立前沿指挥所。毛泽东在仔细检查了各纵队的临战情况后,便胸有成竹地对陈昌奉说,此战必胜,我要睡一会儿,枪声激烈时不要叫,稀疏时再叫醒我。

上午7时许,太阳刚刚升起,三纵队就在塔儿湾与敌三十五师一个团交上了火,敌人挥着大刀,借着马匹的优势,呼喊着向红军阵地冲来。在红军战士猛烈的打击下,敌骑兵纷纷落马,乱作一团,慌忙向西北面的大峁梁逃窜,三纵队紧追不舍。逃敌刚到大峁梁就遭到等候在此的一纵队的迎头痛击。在一、三纵队的前后夹击下,敌骑首尾不能相顾,前不能进,后不能退,骑着马在原地打转,眼看着一排排倒下,只好豁着命向头道川沙洼子方向窜去。敌人另外两个骑兵团妄图增援,结果被溃逃之敌冲散。黄马、白马、黑马相互冲撞,乱作一团,真是人踏人,马踩马,未被红军打死,却叫自己的马匹踩亡。头道川之敌骑兵主力三十六师发觉右翼三十五师遭红军伏击后畏缩不前;红军二纵队乘机在杨城子、枣树湾一线向其发起攻击。这时整个战斗全面打响,枪声、炮声回荡山间,震耳欲聋,人喊马嘶,战斗异常激烈。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敌骑兵作用无法发挥,只好向沙洼子、柳树湾一带逃窜。红军乘胜追击40余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歼敌骑兵一个团,击溃三个团,缴获战马数百匹及不计其数的枪支弹药。

“切尾巴”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巡视了战场。面对满山遍野的敌军尸体和战马死尸,他十分风趣地说:“步兵追打骑兵,这是个创举啊!”

当天下午,各纵队召开祝捷大会,欢庆“切尾巴”战斗的胜利。会上大家高兴地唱着自编的歌曲:“九月里来刮秋风,红军来到分水岭,为了救国救人民,打了步兵打骑兵!”

“切尾巴”战斗,是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西北苏区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也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实现了毛泽东不将敌军引进西北苏区的战略决策。这一仗,使历史名镇——吴起镇更加威名远扬。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1935年4月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的。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1月5日从商南县赵川入陕,1932年底由汉中进到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在川陕根据地的全盛时期,建立了2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根据地人口约500万。在陕西境内,建立了陕南、宁强(又名申熙)、阳平、勉县、南郑等五个县苏维埃政府,包括县苏维埃政府设在川北的赤北、红江两个县在陕南的辖区,陕南苏区共有22个区(镇)、95个乡、320个村苏维埃政府。陕南苏区的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苏区的各县、区和大部分乡村都建立了游击队,先后组建各级游击队164支,共有游击队员6700余名。各级地方武装在配合红军作战、清剿土匪、镇压反革命、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根据地内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苏维埃政权建立较早的陕南县和长滩、楼房坪、简池、坝溪等区,既没收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又没收分配财物。而苏维埃政权建立较晚时间的宁强、阳平、勉县和南郑县,则一般只没收分配了地主的财物,未来得及分配土地。据汉中地区建国初期的不完全统计,陕南苏区共没收分配土地51000余亩、粮食1456万余斤。分得胜利果实的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倍增,努力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战争。共产党和红军为人民谋利益,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陕南苏区的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参加红军,为巩固和扩大川陕根据地做出了贡献。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和陕南进行的几次大战役中,陕南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都派游击队参战,并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前,各地群众主动给红军送粮食、猪肉,送草鞋等。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红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陕南苏区共有4370余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出现了许多父子、夫妻、兄弟以至全家几代人同时参军的动人情景。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随后撤离川陕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7月改编为红二方面军)是1935年11月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的。1936年9月中旬,红二方面军连克甘肃省东南部的成县、徽县、两当和康县,并进入与之毗邻的陕西省凤县和略阳县。9月19日,红二方面军一部从两当进入凤县双石铺(今凤县县城),随后包围了凤县县城凤州。红二方面军在围困凤州期间,派出小分队,到周围的唐藏、隘口、倒回沟、康军堡、三岔、留凤关、张家坪等村庄宣传群众,没收土豪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并在唐藏和张家坪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9月23日,红二方面军撤出凤州之围。在包围凤州的同时,9月20日,红二方面军一部从康县进入略阳县秦家坝。9月22日,红军占领白水江镇,威逼略阳县城守敌向宁强方向撤退。红军在白水江镇、郭镇和西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并没收土豪的财物分给农民。9月28日,进入凤县、略阳县境内的红二方面军部队再入甘南,继续北上。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21日,红二方面军领导在平锋镇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领导会面。10月22日、23日,红二、红六军团分别在将台堡、兴隆镇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二、四方面军完成了长征。

1936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在保安县召开“热烈庆祝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彭德怀、张国焘、贺龙、任弼时等出席会议,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讲话,指出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对开展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燃烧起来的时候,三大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根据地会师,西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伟大的长征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