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在绥德

来源:《习仲勋革命生涯》  作者:任德存 赵旭东  时间: 2017-07-08 15:02  阅读量:    字体【


1943年1月中旬,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为了加强北线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调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是年2月,习仲勋到任。

绥德分区地处陕西北部,北拒榆林国民党统治区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北线屏障,东濒黄河与晋绥边区隔河相邻,南接延属分区与党中央及边区政府唇齿相依,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地委、专署所在地绥德城是汾(阳)银(川)公路与西(安)包(头)公路的交汇处,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有陕北“旱码头”之美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前期,国民党统治者为达到独霸该区,妄图截断中共中央与其他抗日根据地之联系,曾多次挑起事端,均为我绥德分区军民所粉碎。1939年8月,王震奉命率三五九旅进驻绥德地区,经过激烈斗争,于次年2月最终将国民党顽固派“摩擦专员”何绍南赶出绥德,巩固了绥德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也使陕甘宁边区北大门得以安然无虞。

习仲勋上任后,领导绥德分区军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开展了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全民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

1940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边区各地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及边区部队、机关、学校脱产人员剧增,使边区经济一时陷入了异常困难之境地。为了战胜困难并求得生存与发展,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号召在边区开展全民大生产运动。

习仲勋到绥德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地委、专署领导认真讨论绥德地区的财经问题。随后,地委、专署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传达边区高干会议精神,专题讨论财政经济问题,会上,习仲勋就如何发展绥德地区财经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会后,习仲勋带领地委、专署部分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寻求绥德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新路子。3月14日,习仲勋率领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一行8人下乡考察。他边走边看,边提问题,逐个进行解决。他鼓励各级干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具体指导。结合当地实际,订出发展分区农业生产的措施及改进农业耕作方法。同时,对成立妇女纺织小组、发放农业贷款、改造二流子、理顺土地租佃关系,组织群众移民等问题讲了很好的意见,并对有关问题作了批示。经过反复调查,习仲勋对绥德分区有了全面了解,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认为绥德分区所辖6县(绥德、米脂、佳县、清涧、吴堡、子洲)虽为革命老区,但自然条件相当差,辖区内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且可资开发的荒地极少,如果采取延安、陇东等地区那样组织人力大规模开垦荒地来增加粮食、棉花产量的办法必然难以收效。同时,他觉得要进一步提高绥德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关键是农民要在当地精耕细作的基础上,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劳动力,改变那种靠天吃饭的老办法。

春耕前夕,习仲勋一行人来到绥德县郝家桥村,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郝家桥村,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村庄整齐洁净,村民们脸上尽载着喜悦幸福的笑容,正在为春耕作准备。几年来,该村村民在刘玉厚的带领下,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郝家桥的出现,使习仲勋思路顿开:绥德地区只有采取郝家桥的办法才能将农业生产搞上去。于是,他帮助刘玉厚认真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集地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刘玉厚和郝家桥的生产经验。通过“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很快便在绥德地区掀起了大生产热潮。

与此同时,地委、专署号召全区广大干部厉行节约,并走出机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除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生产劳动外,或规定一年内每个干部要生产几斗小米。上自地委书记习仲勋,下至机关干部、通讯员、警卫员,都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和纺毛线等劳动。由于他们认真负责,纺出的毛线都是一等品,生产的土豆、花生等,大大改善了机关生活。这样既为群众树立了典范,受到群众的好评,又基本上解决了干部自身困难问题,将过去机关干部生活办公费用完全依赖地方政府改变为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1944年,大生产运动在绥德地区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年初,地委、专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更为周密的生产计划,其中包括在农村普遍成立变工队,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工副业(城市发展商业)及劳动竞赛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到这一年年底,在人多地少的绥德地区,已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而这其中,饱含着习仲勋同志多少个不眠之夜和往来奔波的汗水。

年底,绥德地区的七十余名代表由习仲勋带队,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模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们有幸受到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县先后产生了一大批劳动英雄和生产模范,如刘玉厚、郝玉亮、刘老婆等,习仲勋非常重视这些生产功臣,除了予以及时的表彰奖励外,还经常关心过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和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了知心朋友。郝家桥的刘玉厚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但他是地委书记的好朋友,平时可以自由出入习仲勋同志办公室反映情况。在习仲勋的关心帮助下,刘玉厚的进步很快,成了绥德地区农业方面的劳动模范。


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的《新年献词》指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是1943年的中心任务。形势的发展与要求,使刚上任的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对文化教育工作就非常重视。1943年鲁艺文工团到绥德地区演出,极大地推动了绥德的文艺宣传活动。绥德地委和专署当即决定成立绥德分区文工团,从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调集了一批男女中学生,在鲁艺调来的几位专家的指导下,文工团的创作演出水平提高得很快,全区人民热情欢迎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工团。习仲勋在全面抓好文化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办好冬学很感兴趣。经过艰辛的努力,创造了条件,使冬学发展很快,1943年绥德分区共办905所冬学,参加学习的干部有20715人。有县办冬学,区、乡办冬学,其中50个区,每区一所,322个乡办644所冬学。可以说冬学遍地开花,人人都可随时学习文化知识。

1944年4月29日,绥德地委传达了毛主席关于文化工作的指示。5月2日,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召开了专题会议,讨论了文化教育工作,总结了经验教训,确定当前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既重视长远,又重视当前,当前和长远结合。重视理论教育、学校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艺术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学校教育和实际工作结合,重视群众的力量,开展民办公助。重视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宣传时事政治,提倡消灭文盲。要搞好民办小学、冬学、业余学校、夜校和短期训练班。搞好读报组、读书会、黑板报、幻灯、连环画、漫画、秧歌队、说书、讲演会、快板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教育指导思想明确后,习仲勋更注意典型示范作用。他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子洲县周家圪橞村办冬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办学经验很赏识。为了加以推广,写下了《开展冬学运动应掌握的方针》一文,内容丰富,文字简练。他指出:1、坚决贯彻“民办公助”的方针。必须经过群众,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才能把冬学办得好。2、民兵冬学运动首先要和群众的冬季生产相结合。3、不能抄袭一套旧的教学方法,必须学用一致。4、冬学运动,要和冬季训练、闹秧歌、医药、卫生、组织妇纺、植树等取得有机联系。5、在开展冬学运动中,注意团结农村中参加冬学运动的部分积极分子是非常重要的。6、对训练冬学教员,应采取开会形式,研究典型,交换经验,不要采取一般贯注式。7、在开展冬学运动中,必须普遍地建立若干个重点,而不是平均地分散力量。

习仲勋通过总结周家圪橞村办冬学的经验,阐述了开展冬学运动的方向,并在全区推广这一经验,对绥德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减租减息

中共中央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是在1937年8月,但绥德地区的减租减息工作由于抗战前一直存在着双重政权,加之国民党顽固势力不断捣乱破坏,一直未能广泛开展起来。1942年下半年起,针对绥德地区人多地少,而且大部分土地被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广大农民无地可种,只得承受高租重税和高利贷盘剥。在此情况下,绥德地区按照党中央和西北局、边区政府的指示精神,开始了减租减息工作。

开始,减租减息工作在绥德进展并不理想,1943年,习仲勋担任地委书记后,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加大了减租减息的工作力度,并发展成为普遍的群众运动。各地纷纷成立农会、减租会等,团结农民推动“双减”运动的全面开展。这一年10月至12月,仅据绥德县6个区、米脂3个区、子洲5个区、清涧3个半乡及佳县个别村的统计材料,除按条例减租外,勾欠31732.82石,退租1842.73石,并抽约换约同时进行土地回赎。1943年以后,绥德地区地主把全部土地的50%~80%卖给了农民,土地所有权由集中达到分散。

为了正确贯彻党中央及边区政府的双减政策,防止过左行为的发生,习仲勋经常教育基层党政干部必须在严格掌握政策的情况下开展此项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双减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广大贫雇农的生活条件,也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使抗日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四、建设“三三制”政权

习仲勋在担任绥德地委书记时,正值边区各地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三三制”民主选举时期。作为一个有较长时间担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他深知政权建设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在他的领导下,绥德地区各级政府在政权建设中,均能严格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他的精心安排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下,1944年冬,绥德分区6县先后都进行了选举,共选出议员846名。著名绅士霍祝三担任了绥德县县长,原国民党八十四师旅长刘杰三连任三届边区参议员,知识分子姬伯雄也被选为米脂县县长。习仲勋和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安文钦也建立了很好的统战关系。

由于以习仲勋为首的绥德地委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所制定的“三三制”选举原则,使一大批开明绅士、知识分子等能昂首走进政府机关并担任要职,使我们的各级政权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更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身到边区的建设中。

1944年10月,习仲勋奉命到延安学习,由李井泉代理地委书记。1945年8月正式调离绥德。习仲勋同志在绥德工作生活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他那坚强的党性、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及平易近人等特点在绥德各级党政干部和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当时只有30岁的年轻地委书记不仅思想、政策水平高于一般人,而且在工作中既讲原则性,又有灵活性,遇事善于调查研究,能虚心听取并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正确决断,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和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摘自《习仲勋革命生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