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定方向”

——红军转战陕北决策的背后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11-25 10:38  阅读量:    字体【

在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位于定西市通渭县境内的“红军长征榜罗会议纪念馆”名列其中,这是我省被列入该名录的三家革命遗址之一。5月8日,通渭县在红色圣地———榜罗,隆重举行了榜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奠基仪式。

榜罗会议旧址位于通渭县榜罗镇,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经过并在此召开历史上有名的“榜罗会议”的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景点之一。为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功能,2004年底,通渭县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规划论证,完成了该遗址申报国保单位的文本及图纸。总计测绘文物单位27处,测绘点60多个,测绘图纸110多张,收集相关资料20多份。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保护工作计划书》。经过调查,红军长征在榜罗镇的遗址有会议遗址、红军宿营地、长征路线等三类六种近90处。

早上,记者与通渭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组长卜彦兵一行来到了通渭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走进高大的仿古式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陈列室前两棵碗口粗的青青松柏。讲解人员介绍,1982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定西视察期间,亲自给予树籽并委托时任中共定西地委书记的韩正卿同志将树籽栽到纪念馆内。时隔二十余年后,当年的树籽已经长成碗口粗的大树,带着党和人民对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日夜守护着那些珍贵的革命文物:磕碰得变了形的水壶、锈迹斑斑的子弹、飞机炸弹、手雷,被红军战士的手和肩磨得溜光的扁担、笆篓、提篮……还有那些书写在墙上、门上字迹斑驳的“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等各种宣传标语……这些遗留着红军战士体温和鲜血的遗物,铭刻着一段红色的记忆,让我们的思想穿过岁月的风烟,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

1935年9月26日,由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突破渭河封锁线,占领了通渭县南部重镇———榜罗镇。榜罗镇是通渭县的四大镇之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随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国民党《大公报》等报纸上,了解到日本侵略我国北方的形势以及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大公报》上刊载:“陕北则有广大之区域,与较久根据地”,还报道,陕北的延安、延长、保安、安塞、靖江5座县城为红军所占领,“现在陕北的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从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一个大的苏区根据地,有一支活跃的红军,还有游击队和很好的群众基础。

26日当天,敌机进行骚扰轰炸,所幸红军将士无有伤亡。当晚,毛泽东住宿在原榜罗小学的校长室。这是乡镇上的一所小学,院落不大。校长室里条件简陋,但这里有毛泽东十分喜爱的书、报、课本以及一些文具,陈设也很整齐、干净。在这里,毛泽东住宿了三天三夜。在对红军的战略部署有了明确的、缜密的思考以后,他顿然产生了喜悦、轻松的感觉。抑或是这种学术的氛围,这个文化的环境,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毛泽东便开始了《七律·长征》诗的构思。以后,他自注诗词时写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也就是在这所小学校长办公室两张条形桌拼成的会议桌前,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会议”。会议在毛泽东主持下,分析研究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陕北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状况,认为陕甘支队应迅速到陕北同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会合,决定改变俄界会议上制定的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方针,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会议一直开到很晚,开完会已是第二天凌晨。毛泽东没有睡觉,28日清晨,在蒙蒙细雨中,在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上的核桃树下召开了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就是在这棵树下,7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中央红军吹响了“到陕北去”的号角。如今,当年的核桃树依然枝繁叶茂,已经长成了足有两人环抱的大树。会上,毛泽东传达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新决策,进行了政治动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

红军将士的衣服让秋雨淋湿了,虽然冷得发抖,但静静地听着领袖鼓舞人心的讲话,心情无比激动,热血沸腾,掌声响彻了打麦场的上空。

榜罗镇会议彻底结束了红军长期没有明确的落脚点、流动作战的被动局面,亦为今后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使中央红军群情振奋,信心倍增。榜罗镇会议解决了俄界会议所未能解决的在陕甘建立根据地的具体目的地问题,确定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党中央把陕北作为抗日的前进阵地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榜罗镇会议也是红军长征路上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

9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率第一纵队先行出发行程约百里,于当天下午到达通渭县城,国民党县保安队和民团被红军强大的声势所震慑,早已仓皇逃窜。红军缴获了其遗留的大批粮食、三千块银元和一些元宝、六支枪及少量干电池,解决了部队的物资急需。第一纵队不发一枪一弹,顺利进驻通渭县城。这是红军进入甘肃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通渭城虽然不大,有道是“城小如斗”,但是此时的通渭城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百姓欢乐,物资供应充裕。毛泽东住在县城上街皮匠杨德茂家,在杨德茂家的小土屋里酝酿成熟了那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诗。当晚,在文庙街小学,毛泽东接见了一纵队第1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向将士们朗诵了《七律·长征》诗。

30日下午,政治部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提出了部队进入陕北苏区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政治动员讲话。当天晚上,在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上,红军举行了文娱联欢会和大会餐,将士们高唱《国际歌》。红军在长征路上高唱《国际歌》可见的记载有四次:翻越夹金山前在硗碛的头道坝、原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通渭县城南面的牛谷河畔的沙滩、长征终点吴旗镇。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整个会场洋溢着长征以来少有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1979年,通渭县委、县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榜罗小学的搬迁及重要遗留文物的征集工作,并在原址修建了红军长征及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榜罗会议遗址和革命文物陈列室两部分。并在后来逐年征得了近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红军老战士和省、军级以上首长给纪念馆的题词和签名。1981年,“榜罗会议”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当年毛泽东住宿及举行榜罗会议的校长室完整地保持着7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们参观,革命文物陈列室里陈列着红军在榜罗镇期间遗留下的标语、背篓、子弹箱、文件袋、水瓢、面杖、镰刀、铁锤等。目睹红军书写的革命标语、水壶、扁担和敌机追击红军时投下的炸弹等一件件珍贵文物,我们的思绪被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站在核桃树下,双手叉腰,面向全军发表重要讲话的形象,那铿锵有力的湖南口音,好似浮现眼前,萦绕耳边。记者去的时候,当年红军在原榜罗小学南侧召开连以上军政干部大会的打麦场上一片繁忙景象,整个纪念馆的扩大修建工作已经动工。

“5·12”汶川地震对“榜罗会议”遗址的破坏很大。正在纪念馆内与建筑安全管理部门就地震后对当地建筑毁坏程度调查的通渭县榜罗镇镇长张军告诉记者,汶川地震发生后,纪念馆大门顶上两侧裂开了约3公分多的口子,现在进出大门必须要十分小心。顺着张镇长的指引,记者看到,门楼两侧翘起的瓦脊上裂开的口子站在院子里看起来特别大,似乎一不小心马上就会掉下来似的。张镇长说纪念馆主要陈列室的地基已经下陷,当年召开“榜罗会议”的那间房子墙角四周也裂开了口子。

2006年,通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举红色旅游旗、打温泉休闲牌、兴通渭农家乐”的旅游业发展思路,旨在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开发地热温泉、发扬民俗文化、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70年,弹指一挥间。红军途经通渭的重大活动,已经成为通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人的言行、红军的思想、长征的精神,已牢牢镌刻在了通渭这块热土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通渭人民。

 

相关链接榜

罗镇革命遗址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43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扩建公路3.04公里,景区道路7.5公里;新铺设给水管网4.96公里,排水管网2.47公里,并配套水源井、消防设施等;架空线路0.35公里,照明电缆0.47公里,照明线路0.17公里,并配套相关设备;新建和修缮展陈场馆700m2;环境整治7114m2。项目总投资1432.1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432.19万元,实施期限为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

 

(来源:央视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