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组建起来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从组建到最终编入红十五军团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里,多次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党内“左”倾路线的危害,但在全国各地根据地纷纷失陷的情况下,红二十六军却保住了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结束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其独特的建军思想值得我们探讨,并对当代党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曲折的建军历程
红二十六军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物,她自组建到不断发展壮大,经过了曲折的历程。
第一阶段:开展兵运,组织兵暴,组建革命武装(1927年10月~1931年9月)
1927年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通过了《接受中央八七决议案及其指示之决议案》等9个重要决议,要求党的组织深入国民党部队,组织革命的兵变,积极准备武装起义。这一时期,先后在陕、甘两省组织发动了数10次起义和兵暴,在陕、甘、宁的地方军阀部队中进行了3年多的兵运工作。虽然大都失败了,但它是陕甘边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尝试,强烈地震撼了西北反动政权的统治基础,唤醒了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
第二阶段:扩大红军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粉碎“北方落后论”,为组建正规红军部队奠定基础(1931年9月~1932年11月)
1931午9月,陕甘边第一支由我党独立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组建。10月,山西晋西游击队与南梁游击队会合。次年1月,两部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游击区域日趋扩大和巩固,力量不断壮大,并在正宁县寺村塬成立了临时革命政权——陕甘边革命委员会,政治影响迅速扩大。这一阶段虽时间不长,但积累了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粉碎了机会主义者的“北方落后论”,为创建正规红军部队作好了组织准备,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阶段: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创建照金根据地(1932年12月~1933年4月)
1932年3月21日,陕西省委向中共中央报告了陕甘游击队的发展情况,请求中央给予番号,组建正规红军部队。4月20日,中共中央致信陕西省委,同意组成正规红军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陕西宜君县转角镇正式成立,辖红二团。
红二团成立后,即着手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新苏区。1933年4月5日,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照金选举成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形成。
第四阶段:红二团南下失利,红二十六军实行战略转移(1933年5月~1933年11月)
1933年5月,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错误地估计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强令红二团南下渭(南)华(县)创建新苏区,结果遭到国民党第十七路军重兵的围追堵截,几乎全团覆没。我党经过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第一支西北红军部队,被“左”倾冒险主义者所断送。
为牢固树立起红二十六军这面战斗旗帜,1933年7月,陕西省委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8月14日,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陈家坡主持召开陕甘边党政军联席会议,成立了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陕甘边各革命武装。11月3日至5日,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新苏区。
第五阶段: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壮大(1933年11月~1934年11月)
1933年11月8日,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在甘肃合水县莲花寺正式组建,下辖两个团。同时建立了中共四十二师党委。次年5月28日,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寨子湾召开会议,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至1934年11月,红四十二师已拥有5个团的建制,兵员近千人,游击队也发展到1500余人,赤卫军扩大到18个大队,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军事体系。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苏区周围形成了东、西、南三个稳定的战略区。所以,当国民党当局调动8个团的兵力,对陕甘边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时,红二十六军进退自如,经过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特别是西华池一战,开创了陕甘边军事斗争中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成为陕甘军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例。
红二十六军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正式选举成立。它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已经形成。
第六阶段,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实现陕甘、陕北两根据地的统一(1934年12月~1935年6月)
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陕甘红二十六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组成了西北红军主力兵团。
西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蒋介石惊恐万分,调动5省军阀部队五六万人,向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在刘志丹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英勇奋战,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先后解放了安定等6座县城,歼敌2000余人,在20多个县建立了革命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多个县的广大农村,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完全连成了一片,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七阶段: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编入红十五军团(1935年6月~1935年9月)
1935年8月,中央红军胜利通过草地后,经甘肃直向陕甘苏区挺进。蒋介石集团阴谋使中央红军北上无立足之地,调集10万余人,向陕甘、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西北军委制定了集中主力红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在绥德、吴堡一线,击溃阎锡山部2个旅,迫其退回山西,初战告捷。并在定仙墕战斗中,创造了“围城打援”的光辉战例。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二、卓越的建军思想
1934年,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上已经作出了中央红军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甚至想到了要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直到打下榜罗镇,毛泽东从报纸上欣喜地发现:“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控制了西北的大块革命根据地”,这就是红二十六军开辟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知陕北还有相当规模的红军和根据地,“真是天大的喜讯!”1935年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会议上提出:红军“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为什么南方其他根据地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都丧失了,而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根据地不仅存在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呢?这与其独特的、正确的建军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依据史料,总结如下:
(一)、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红二十六军稳固发展的重要基础。
刘志丹等同志从3年兵运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军事运动要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早在陕甘边武装斗争初期阶段,刘志丹等领导人,就在南梁一带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较早地提出了开辟南梁根据地的设想。但这一观点,一次又一次地被杜衡否定,极力主张红军主力向南发展,在关中平原建立根据地,造成了红二团南下失败、照金苏区失守的严重后果。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作出的以南梁为中心建立根据地的决策,使红二十六军和根据地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也是陕甘边武装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之后,陕甘边党组织摆脱杜衡等人“城市中心论”的干扰,在陕甘边的广大农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经过艰苦的探索和顽强的斗争,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成为西北地区的主力红军;小片游击区变为稳固的红色区域,由一个中心苏区,发展到东、西、南三个战略区,最后连片成为巩固的根据地,使红军和游击队有了可靠的后方依托。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成为西北最早的根据地,也是全国最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二)、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克服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影响,是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的根本保证。
革命战争要取得胜利,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最主要的条件。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前期阶段,陕西省委从实际出发,适时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1932年初至1934年下半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推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这种错误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陕甘边的武装斗争。陕甘边武装斗争的中期阶段,实际上就是正确主张与错误领导之间斗争的阶段。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开辟了照金苏区。随着形势的发展,以杜衡为代表的省委领导人不顾斗争的实际,强令红二十六军南下渭华,造成红二团南下失败,照金苏区丧失的惨痛教训。
1933年7月,红二十六军结束了受“左”倾错误的干扰。此后,陈家坡、包家寨等重要会议彻底批判和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克服和纠正了因红二团南下失败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同时,制定了一条服务于政治路线的军事路线,使红二十六军按照无产阶级的建军路线、建军原则去发展,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任务而积极开展斗争。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不调和之斗争,这就是红二十六军存在、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没有丧失的内在原因。
(三)、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政策,是红军存在和壮大的重要条件。
大革命失败后,陕西省委虽然意识到抓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地方组建,还在探索之中。以谢子长、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兵运工作屡遭失败后,认识到利用军阀部队“借鸡下蛋”是行不通的,必须组建属于工农群众自己的、独立的武装。陕甘边党组织抓住当地既无工业、又无产业工人的特定环境,一是把依靠兵运工作骨干,改造农民武装,组建农民游击队,作为组建红军的主要方式。二是注意改造绿林武装,对“游民无产者”既利用他能勇敢战斗的一面,又注意引导他们,防止有破坏性的一面。三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农民阶级,使之成为红军游击队的主体。按上述原则,陕甘边党组织把建立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军队作为建军宗旨,不断加强军队建设,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逐步纠正了部队中存在的极端民主化、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使红二十六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在游击战争中坚持统一战线,是陕甘边党组织和红二十六军采取的又一重要策略。刘志丹等领导人采取各种方法,同政治上保持中立、不与红军对垒的割据势力达成互通情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的协议。对阶级出身好,同情革命的人,积极争取,使其站在人民一边,达到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的目的。因此,红军和游击队争取到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孤立了反动势力。陕甘边党组织和军队采取的上述策略,是弱小的红军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红二十六军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重要因素。
陕甘边区红军初创时只是一支弱小的武装,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不断“进剿”和“围剿”,生存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而实现的。
红二团南下失败后,陕甘边区特委提出在子午岭山区坚持游击战争,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战略原则和“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方针。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红二十六军深入敌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这些战略战术反映了红二十六军进行游击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也是红二十六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重要原则。
在游击战争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把握战机、创造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击其薄弱部位,是红二十六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又一原则。尽管蒋介石集团集中数万兵力对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妄图把弱小的革命武装消灭掉。但在我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面前,均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五)、充分认识和利用白色政权之间的斗争,是红二十六军得以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又一因素。
毛泽东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了白色政权之间的争斗。我们只需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持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②在西北地区,各派军阀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协调。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摆在第二线,驱非嫡系为先锋,互存异心。二次“围剿”总共投入兵力6个师30个团约5万人,企图压迫红军入其包围圈,聚而歼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分析了革命形势后,着重分析了敌情,认为杨虎城对蒋介石早有戒心,兵至甘泉,大抵不会再向北犯。马鸿宾为保护宁夏地盘,不会冒险深入。井岳秀为求稳定其在陕北的地位,不敢豁出老本。只有高桂滋气势汹汹,甘为蒋介石效命,虽然其武器精良,但初入苏区,人生地不熟,难以施展。加之高与井宿有旧怨,不可协同作战。正是基于对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的正确把握和利用,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屡战屡胜,彻底粉碎了第二次“围剿”,成功地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六)、红二十六军的建军思想对当代建设的启示
不懂历史的人没有根,淡忘历史的人没有魂。红二十六军这段光辉的业绩,不仅要永载史册,不被淡忘,而且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将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和借鉴和启示。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及时纠正“左”“右”倾错误领导,是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李艮和杜衡是西北革命根据地错误领导当之无愧的代表。
1932年7月,陕西省委派李艮来陕甘游击队巡视,他在“左”倾冒险主义和对陕甘游击队党委不信任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主要做了3件脱离实际的事,指挥连打了3次败仗。他不顾大敌当前,使游击队机关泡在会议无休止的争吵中,不做任何反“围剿”的准备。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又错误地将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理解为军事上的死守和强攻硬拼,给游击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和损失。广大指战员无法容忍其错误,甚至有人提出要处死李艮。
杜衡的错误比李艮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红二十六军成立之初,时任军政委的杜衡就对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人的正确领导予以打击,诬指其为“梢山主义”“逃跑主义”“反对省委正确领导”。1933年,杜衡夸大不利条件,对坚守根据地失去了信心,强令红二团南下渭华。红二团千辛万苦渡过渭河,在关中平原遭到杨虎城部四五千兵力的尾追堵截,虽经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在兰田县张家坪被打散,分散潜伏终南山中,又遭遇敌人清山“围剿”,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惨败,给陕甘边区红军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是杜衡“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恶果,也是陕西省委长期以来坚持到平原地区开辟根据地的思想造成的。可见,领导者是舵手,是航向,错误的领导只能使事业一败涂地,后患无穷。只有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摒弃错误的领导,才是事业立于不败的根本保证。
2、不忘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
1935年5月,国民党当局部署了新的“围剿”,向南梁一带进攻。所到之处,无所不为。在南梁杀害、活埋干部群众,烧毁民房,毁坏窑洞。小河沟、老庄河一带群众的牲畜羊只全被赶走,财物被抢劫一空。面对敌人的残暴,苏区人民团结一致,坚贞不屈,采取各种办法困扰敌人,保护干部,保护军用物资,进行英勇的反“围剿”斗争。保证了红四十二师在外线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高凤坡战斗中,红军阵亡30多人,有的重伤员钻进梢林无人救护而死去。20多名被俘战士被敌人活埋。当地群众把阵亡的战士掩埋在了高凤坡上,并到梢林里寻找负伤的战士,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红军排长张治忠被救回住在张安子范思明家里养伤,直至伤愈归队。
1935年春,在敌人“围剿”期间,苏区人民坚壁清野,将粮食、灶具埋藏,把牛羊赶进山林隐蔽起来,敌人找不到粮食,就到处搜山,烧山,向山林开炮,逼使一些群众不得不回到家中。敌人对群众严刑拷打,企图得到红军的去向。并贴出告示,宣称:抓到习仲勋“赏白洋2000块,马2匹”,抓到贾生秀“赏白洋1000块,马1匹”。苏区人民千方百计保护干部,使敌人一无所获。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曾说:“国之长城,在民众之民。”在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任何时候任何工作要取得胜利都要把人民放在首位,看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支持不支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相信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不忘人民,才能依靠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
(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我党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政党的不二法门。
国人常讲,不能数典而忘祖,熟知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就是不数典忘宗。这在今天更加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1、坚持严明党的纪律,与群众秋毫无犯。
1931年腊月中旬,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到达瓦窑沟圈,正值腊月数九时候,天气非常寒冷。部队到达该村后,从未扰民,骑兵队住在村东头大门坡一带,步兵大部驻农户院内,他们不打骂群众,不抢粮食,自己起灶做饭,使农民感到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村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②这样的军队,带给百姓的不仅是惊讶、亲切,更有无尽的拥护和爱戴。
1931年2月,刘志丹在合水麻峪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在全体军人大会上,他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坚决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地主武装斗争到底;要体察百姓疾苦,决不损害群众利益。“三嘉塬缴枪事件”固然有其他的因素,但因军队抢了群众的东西而枪毙为首者,也是为了维护严明的军纪。一个拯民于水火之中的政党,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与群众秋毫无犯,纪律严明,老百姓能不全心全意地支持和拥护吗?
2、坚持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
张皮塬遭遇战后,刘志丹率队伍驻撤到芦宝梁。时值大雪封山,部队驻在深山老林的破窑洞里,冻饿交加,只能拣拾野核桃充饥。刘志丹等人不畏困难,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通过顽强的毅力带领部队度过了难关。
1931年末,陕甘游击队在李艮的错误指挥下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士气非常低落。当时伤寒病流行,伤病员大增,部队医药奇缺。又值天气渐冷,部队住在破窑洞里,衣服单薄,缺铺少盖,吃粮也难以解决。刘志丹、杨森、黄子文等人千方百计保存实力,筹集粮款和物资,从而克服了严重困难,度过了又一次难关。
奋斗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法宝,也是人类生命最终渡向至善至美的舟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红二十六军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所畏惧的精神,治腐治贪,治庸治懒,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忠于信仰,矢志不渝,为了理想百折不回的精神。
1932年到1933年上半年,陕西省委为粉碎国民党的大规模军事“围剿”,先后发动了两当兵暴、凤翔路口兵暴、两次靖远暴、天水兵暴、兰州水北门兵暴、西华池兵暴等一系列武装兵暴,除后者外基本上都失败了。但面对频频受挫的现状,部队从未退缩,革命信念从未动摇,而是屡败屡战,坚定不移。
1933年6月,红二团南下失败。随后,耀县起义被残酷镇压;杜衡叛变,陕西省委遭受破坏;红二十九军失败;渭北苏区丧失,照金苏区危机四伏,处境十分困难,陕甘边区党和人民并没有失去信心,艰苦奋斗,重新整顿武装力量,加强军队建设,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后来又召开了陈家坡会议、包家寨会议,经过莲花寺整编,重新树起了红二十六军的大旗.
刘志丹、谢子长、王世泰、杨森、黄罗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里,出生入死,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红二十六军可歌可泣的辉煌史诗。虔诚的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能够支撑人类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获得胜利。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不乏信仰真空、信仰缺失的人,那么,认真解读红二十六军的精神密码,对此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官兵一致,清正廉洁;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不一一例举。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还面临国际、国内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应该让广大党员干部重温这段历史,感悟早期共产党人气吞山河、荡气回肠的精神气概和为信仰奋斗的光辉业迹,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