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光荣的革命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  时间: 2016-11-28 15:02  阅读量:    字体【

合水,是庆阳市遍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足迹最多、最早的地方,是一片洒满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唐澍(shu)等共产党人在太白子午岭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0年9月,刘志丹率部成功实施了“太白起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武装斗争的第一枪,陇东民主革命从此走向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2月,刘志丹在固城麻峪村对赵连璧、贾生财、唐清山三股农民武装300余人会合整编,组建了陇东第一支革命武装。麻峪整编—揭开了陕甘边区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9月,在太白葫芦河倒水湾进行了第二次整编, 倒水湾整编—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的游击队,就是当地群众所称的“南梁游击队”,陕甘边红军从此诞生了。10月,谢子长、闫红彦、杨仲远等人率陕北游击队开抵太白、南梁一带,与南梁游击队会合,革命声势大振。1932年6月,黄克秀在葫芦河一带组建农会和赤卫队。7月,西华池起义一举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先取得成功的武装起义。10月1日,谢子长在转移途中负伤。加之连续作战,部队伤亡惨重,武器残缺,弹药、医药缺乏,伤寒病流行,伤病员骤增,战士衣服单薄,连一块完整的铺盖都没有,游击队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为了解脱这种局面,刘志丹在太白莲花寺主持召开队委扩大会议,决定化整为零,保存革命力量。刘志丹带领79人来到太莪拓儿原,谢子长带领30多人留在平定川照看伤病员。这年冬天,高岗光着上身,赤着脚,穿一条被树梢挂得破烂不堪的裤子,头发又长又脏,住在半山沟破窑洞里,拣些干枯的树枝点燃取暖,好心的放羊人有时送来一些冷馒头,遇上大雪封山,只有忍饥挨饿。吴岱峰带领的伤病员在太白平定川石窨子内养伤期间,当地农民郎中徐治贵,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儿子徐道和寻找草药,坚持用祖传单方治好了20多名伤员。后来南梁政府主席习仲勋专程到太白,两次登门看望徐治贵。11月29日,刘志丹率领游击队员经固城川来到西华池镇,抓获了民愤极大的国民党3名收税人员,在阎洼子处决了收税人张拴子。1933年春,黄克秀入党,成为合水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中共合水县第一个党支部在葫芦河成立,发展党员15名。10月12日,刘志丹率领陕甘红军从照金出发,长途奇袭合水城,震撼了国民党在陇东的统治地位。这次战斗是陕甘边红军避实就虚、长途奔袭、出奇智取城寨的典型战例。同年11月3日至5日,陕甘红军临时总指挥部、陕甘边特委在蒿咀铺张举原包家寨子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红二十六军,并组建四十二师,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西北革命胜利的基础。包家寨会议因此成为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 毛泽东喻之为“狡兔三窟之策”。 18日,在莲花寺成立红四十二师,同时筹建合水游击队。莲花寺整编是甘肃最早的红军师。从此,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34年4月,红四十二师在西华池镇歼灭国民党十七路军王子义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第一次“围剿”。 西华池战斗成为陕甘边最早的反“围剿”斗争。8月,太白苏维埃政府成立,建立了合水县第一个区人民政权,领导太白农民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合水,与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骑兵血战板桥,副军长徐海东亲临一线指挥战斗。1936年4月,合水独立营成立。12月,合水县获得解放。中共陕甘宁省委派民运工作团来到我县,抗敌后援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全县掀起了抗日支前运动新高潮。1937年3月,中共合水县委在老城镇成立。8月,建立中共合水秘密县委,与公开的合水县委没有横向关系,坚持地下活动,从事党的基层秘密工作。9月,合水县抗日自卫军大队部成立,共3000余人。1939年12月12日,合水军民在反摩擦斗争中,摧毁了国民党县、区政权,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2年,为粉碎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合水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垦荒3万余亩,创办了烟草、造纸、酿酒、制药、纺织、印染等工业企业。5000余名妇女参加纺纱织布。仅一年多时间,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耕二余一或耕三余一,驻军和政府部门实现了自给,涌现出英雄模范人物150多名。西华池镇就有私营作坊、商店、饮食服务等商业企业百余家,党政军公营商业企业30余家,每天销售食盐4万多斤,交易牲畜百余头,成为边区西部贸易口岸,被喻为“边区小上海”。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合水人民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加修筑工事,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军粮等支前工作,并组织抗日自卫军,锄奸反顽,配合部队作战,全力支援前线,英勇地保卫了边区西南大门。1947年3月4日,西华池一战,力挫胡宗南王牌军四十八旅,旅长何琦毙命。这次战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称为西华池战役,西华池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甘肃最早的战役。此后,国民党军队大举入侵边区,合水沦陷。3月15日,午亭子激战,消灭敌人一个加强营。4月18日,合水游击大队成立。5月3日,郝家湾战斗,游击大队长石秀山因战功卓著,受到边区政府嘉奖。全县党政军民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武装斗争,配合西北野战军浴血奋战。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合水大地上牺牲革命志士2000余名。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合水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兵员1000多名,粮食10万多石,清油5万多斤,做军鞋1.4万双,出动担架300副,畜力2000多头,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无私奉献,终于取得了全县解放。


1、“太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先后组织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等大小70多次武装暴动,但都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1929年秋,中共陕西省委派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共产党员打入西北国民党地方部队挂名建军,从事兵运工作,建立我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谢子长认识到,搞武装斗争不直接掌握军队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独立自主发展革命武装的道路。于是在1930年9月28日拂晓,刘志丹率领刘约山、刘景范等29人,长短枪20余支,战马20余匹,穿民团军装,打“陇东民团军骑兵第六营”旗号,从保安县白沙川出发,沿着葫芦河,于当天下午来到合水县太白镇,晚上住在镇东南李绪增烧坊里(现在的太白镇供销社所在地)。30日晚上,刘志丹根据敌情制定了“斗智不力取、速战不持久”的作战方案。10月1日清晨,刘志丹、姜兆莹在当地陇东民团军第二十四营副营长王凤珠住处商量军队住宿和粮草供应的问题。王凤珠的护兵有所警觉,牵着马想逃跑,被刘志丹的护兵路四开枪打死。听到枪响,刘志丹当机立断,开枪击毙了该营营长黄毓林、副营长王凤珠,同时缴械了该营第一连的全部枪支弹药。二连闻枪声向山上逃跑,被卢钟祥击散。接着活捉了第三连连长马建有。这次起义,共缴获长短枪50余支,骡马15匹,毛驴30头。“太白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向国民党反动军阀打响的第一枪,奠定了陇东革命武装斗争的基础。


2、麻峪整编—揭开了陕甘边区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

太白起义成功后,队伍转移到保安县白沙川,刘志丹把人马分成几股分散活动,安排赵子实、赵连璧在合水太白、固城、店子、宁县盘克一带活动;同守孝在华池、庆阳一带活动;贾生财在合水县太白、南梁、东华池(现属华池县)一带活动;杨培盛在庆阳一带活动。他们开展打土豪,给穷人分财物,发展武装力量,占据一定地盘,为实现“武装割据”打基础。他们竖起“人民革命军”的旗帜,一边打靶、上操训练,一边讲军事、讲政治。

两个月的分散活动,在陇东南梁一带山区震动很大,到处传遍了刘志丹拉起队伍杀富济贫的消息。1930年冬,他们做通了合水县肖咀原(时属宁县)化沟、吕家梁、丁家咀、丁家堡子等周围十几个村三十多名青年的思想工作,其中19人到固城大山门投奔了游击队。1931年2月中旬,刘志丹在合水县固城川麻峪村对游击队进行了整编,全队400多人,刘志丹任总指挥。麻峪整编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陕甘边独立创造革命武装过渡的转折点。经过整编,山区农民武装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陕甘边正规红军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麻峪整编揭开了陕甘边区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向公开“打红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倒水湾整编—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早的游击队

1931年8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夏家沟找到赵子实,了解了合水情况,得知赵连壁、杨培盛、贾生财分别在合水、庆阳、华池发展起了人马。9月,刘志丹、马锡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发动农民斗争、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在合水县倒水湾对这三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甘肃省最早的、独立的工农革命武装,因为经常在南梁一带活动,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南梁游击队”, 游击队300多人,刘志丹任总指挥,下辖三个大队,赵连壁、杨培盛、贾生财分别任大队长。南梁游击队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兵运工作的成功,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打开了陕甘边游击战争的新局面,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的政治影响。从此,陕甘边区的武装斗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4、西华池起义—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最先取得成功的武装起义

在甘肃十多次武装起义中,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是合水县西华池起义。1932年春,国民党新编十一旅(旅长石英秀)一团驻防合水,团部驻县城(今老城镇),特务营党部及其一、二连驻西华池(今三里店堡子)。第一连人、枪齐全,班、排长多系共产党员,战斗力较强。连长高鹏飞,中共党员,兼任秘密支部书记。7月初,谢子长派李林、苏杰儒、郝维新赴十一旅策动起义。庆阳、合水县城因条件不具备而放弃。7月6日,3人赴西华池与高鹏飞商量起义,派班长宋廷璧与刘志丹联系。刘志丹、阎红彦回信说:“欢迎举行兵暴,三天内红军不离开盘克原,准备接应。如条件不备,不可妄动,以免暴露”。 8日,宋廷璧持信返回,支部决定第二天起义。9日早饭后,营副潘立廷请高鹏飞在营部打麻将,高将计就计,进行牵制。下午,一连推迟出操,趁二连兵士徒手操练之机,将其包围缴械。杨林、郝维新率十余人将营部军官逮捕,高鹏飞到操场向一、二连170余人宣布:武装起义胜利。夜幕降临时,起义部队向盘克原开去。10日上午到盘克原畔与强龙光、杨森带领的陕甘游击队骑兵会合。12日,起义部队在正宁县湫头原被增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高鹏飞任大队长,闫润平任政委。西华池起义给陕甘军运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瓦解敌人两个连170人的兵力,对国民党西北军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甘肃武装起义最先成功的一例。


5、拓儿原忍饥挨饿渡寒冬

1932年10月1日,陕甘游击队在转移途中,谢子长负伤。加之连续作战,部队伤亡惨重,武器残缺,弹药、医药缺乏,伤寒病流行,伤病员骤增,部队住在破烂窑洞里,衣服单薄,连一块完整的铺盖都没有,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为了解脱这种局面,谢子长、刘志丹在合水县莲花寺主持召开了队委扩大会议,决定化整为零,打击土豪劣绅,筹集粮款物资,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斗争,保存革命力量。部队分成四路,刘志丹带领一个大队79人到合水拓儿原一带活动;谢子长带领30余人,留在平定川、豹子川一带,照看伤病员,并与陕北特委取得联络。这年冬天,高岗光着上身,赤着脚,穿一条被树梢挂得破烂不堪的裤子,头发又长又脏,住在被群众遗弃的破窑洞里,靠拣些干枯的树枝点燃取暖,好心的放羊人有时送来一些冷馒头,遇上大雪封山,三四天也吃不上一个馒头。谢子长、吴岱峰带领30多名伤病员在平定川、崖寨石窨子内养伤期间,当地农民郎中徐治贵,每天起早贪黑,带领儿子徐道和爬山趴洼,寻找草药,坚持用祖传单方治好了20多名伤员。1934年,南梁政府成立不久,经谢子长推荐,南梁政府主席习仲勋,两次登门看望徐治贵。11月29日,刘志丹、高岗率领十几名游击队员,从固城川来到西华池,抓获国民党三名收税人员,在阎洼子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会上处决了收税人员张拴子。在这个艰难困苦的冬天里,红军游击队艰难的扭转了局面,熬过了险恶的处境。


6、刘志丹长途奇袭合水城

1933年10月12日,刘志丹率领红四团、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共300余人,从照金出发,横穿马栏川,后沿子午岭,日夜兼程北上。从照金到合水,沿途山路崎岖,密林遍布,利于部队隐蔽行军。至10月17日下午,部队到达合水县黑木原,立即封锁消息,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准备。天黑后,部队在夜幕掩护下悄悄地从黑木原向县城挺进。凌晨3点,突击队摸到合水城东门北侧预定的爬城地点,其他部队按预定方案进入阵地。当时,城内驻有西北军杨子恒部赵文治团1个连和民团常备队近300人。红军以骑兵团一连和陕北游击队一支队担任主攻,王世泰为攻城总指挥。选精悍战士21名组成突击队,潜于北山葫芦把外。18日拂晓,突击队员手握三把刺刀,扎入墙体,双手交替,攀援而上,后随人员迅速登城,将睡眠中的葫芦把守兵1个班缴械。沿城下至东关,俘虏城楼守敌1个排。突击队打开城门,放进大部队,红军火焚县署,围攻民团团部和驻军连部。守军自睡梦中惊起,惶然不知所措,一半被俘虏,一半随县长康麟逃跑。合水县国民政府公安局长李彦率部投城。红军打开监狱,救出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长杨培盛,释放在押农民80余人。这一仗,红军大获全胜,共击毙、俘虏敌人200余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并活捉豪绅杜家传。战后,红军将衣物、粮食等战利品散发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这次战斗是陕甘边红军避实就虚、长途奔袭、出奇智取城寨的典型战例。


7、包家寨会议—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

1933年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刘志丹、习仲勋、高岗、王泰吉、黄子文、刘约三、张邦英、张仲良、吴岱峰、强世清、杨琪、杨森、黄子祥、张振东、王世泰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讨论了部队改编、根据地建设及今后行动的方针。决定撤销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红二十六军,建立四十二师,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为第一路游击区,以安定为中心向南发展;陇东为第二游击区,以南梁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关中为第三路游击区,以照金为中心,向北发展。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居中策应。并决定建立庆阳、合水、延安、安寨4支游击队。包家寨会议,制定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解决了西北红军和根据地发展中一直未能解决的根本问题,被史学家称为西北革命史上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喻之为“狡兔三窟之策”。


8、莲花寺整编—甘肃最早的红军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