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村源革命委员会(二)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2-02-16 14:42  阅读量:    字体【

(1932年3月)

1932年3月中旬,陕军(杨虎城部)孙蔚如部第17师与暂编第13师陈珪璋在陇东发生火并;与此同时正宁爆发了群众自发斗争,准备围攻正宁县城(山河镇)。谢子长决定支援群众斗争,并乘陕甘军阀混战之机,开展陕甘边及陇东各县的游击战争。3月中旬未,谢子长率队从宜君县西部出发,西越桥山进抵正宁柴桥村。总指挥部随即派出骑兵,与各路民军联系,定于3月19日军民联合攻城,城内有起义官兵作内应。但因准备不足群众行动散松部队也因仓促参战,未能如期进入战斗。由于军民两方面都缺乏准备,从而只得白昼强攻县城,结果攻城失利,内应官兵遇难,攻城遂告失败。

陕甘游击队撤围山河镇后移驻寺村原,随即召开队党委会。会议决定立即转入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在中心区域寺村原成立苏维埃政府,创立革命根据地。

3月22日,七十二村农民代表齐聚寺村原,在游击队总指挥部的指导下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正宁革命委员会。主席郭自发、土地委员何正兴、军事委员左怀玉,财粮委员范新发,贫农委员马兆琪,工会委员范聚成,妇女委员刘桂英,青年委员龚思祥。谢子长在新庄子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李杰夫任主席,张静元任副主席。

正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的斗争。首先没收了西城大土豪刘西崑、于家庄大土豪赵元亨的全部土地、粮食、牛羊和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随后在苛仁寺召开上千人的群众大会,谢子长在会上讲了话,接着公判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大土豪赵元亨、龚得功。这次大会点燃了农民革命斗争的烈火,以寺村塬为中心的七十二村群众斗争迅速发动起来,贫农团、赤卫军、少年队等群众团体相续建立;许多村级政权亦随之产生。

七十二村红色区域,位于正宁县东、北部,为今西坡、湫头、三嘉乡所辖区域,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子午岭山区,海拔1500米左右;水源充足,宜林宜农,游击队便于活动也便于生息,同时战略上也进退自如。进,可直下渭北、陇东、出关中平原;退,则有桥山山脉可资依托。陕甘游击队以这里作为战略支点为选择游击战争的发展方向做出最初尝试。

但是,省委同谢子长是有分歧的。

省委认为桥山山脉各县,缺少大革命的政治影响,党的工作没有基础;且为穷乡僻壤,人口稀到极点,人民穷到极处;游击队在这里不但政治上没有影响,而且经济上没有出路。故而要求游击队向渭北、西路发展,迫近关中,攻占若干城镇,建立平原根据地。4月上旬,省委书记杜衡来到军队,撤销了谢子长总指挥的职务。随后引军南下,在旬邑县马家堡将部队分为第三、第五两支队,各约300余人。第三支队支队长刘志丹,参谋长吴岱峰;第五支队支队长阎红彦、参谋长杨仲远。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撤销。新支队编成后,杜衡转回省委。两支队奉命分别进入西路、渭北地区。下旬,陕军派重兵围剿,两支队被迫北退宜君。

游击队去后,正宁县七十二村红色政权即行解体。它的存在虽然仅仅20余天,但意义却是深远的。其一,它指示了游击队怎样确立战略支点(即所谓立足点),怎祥选择发展方向。陕甘边游击战争的发展史政明了谢子长的决策是正确的;其二,它点燃了群众斗争的火种,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这一地区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环节。


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主编:雷云峰;副主编:张宏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