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父亲离开我们31个年头了。
1918年农历二月,父亲出生在靖边县青阳岔牛家沟村,家庭贫苦,12岁的他就给地主放羊,起鸡叫睡半夜。1934年2月他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那年他16岁,苏维埃政府要他留下来做群众工作,组织贫协会、妇救会,支援前线战斗。
1935年4月,组织决定派王锦建到张家畔一带的敌占区,取代名王子明,扮作商人搞地下宣传工作。到任后,他广交朋友,建立游击队,吸纳几十名青年参加了游击队。一次,四个便衣特务进村搜查共产党,他率领游击队员出其不意,以笤帚把包红绸子当手枪,将敌人团团包围。敌特吓得瑟瑟发抖,乖乖交出两支手枪。胆大心细的王锦建获得了表扬并获“王大胆”的称呼。
同年6月,刘志丹率领红军解放了镇靖,王锦建的敌战区工作圆满结束,调回青阳岔任区民兵营长,组织和培训游击队。8月调龙洲区任同职,继续开展民兵训练和支前工作。1937年9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刘耀山在靖边李邱家坪召开了300人的党代会,会上宣布将靖边、横山、新城三县合并,名曰“靖横县”。他带领游击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坚持在战争的第一线。
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他调任青坪区委书记。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遵循毛主席“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指示,组织群众一边抓农业生产,一边搞运输,通过驮盐、贩炭增加收入,同时组织妇女纺线织布,多种经营。两年时间群众收入增加了一倍,生活大为改观。由于操劳过度,身体累垮了,他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面黄肌瘦的他被哥哥辗转两天带回家休养两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
1947年初,毛主席转战陕北,王锦建调回青阳岔任副区长,分管民兵工作。当时区委书记王正鸿、区长王锦文、自卫军营长谢志贤,他们几人组成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
4月5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正是传统的清明佳节。这天,老百姓兴高采烈地做凉粉、摊煎饼,喜气洋洋地过清明。接上级通知: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秘密到达青阳岔。首长一到,自卫军就严守各个重要路口并站岗放哨,壁垒森严。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住在政府大院,区领导干部全住在附近百姓家里,分工负责,轮流值班,保卫首长安全。
4月9日深夜,王锦建值班,只见毛主席的窑洞灯光闪闪,定睛一看,才知主席还在办公,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毛主席啊,毛主席!您真的是太辛苦了!”就在那天夜里,主席疾书《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通知》,向全国发出号召:“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此区地势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4月13日,敌人向青阳岔扑来,主席嘱咐区领导:“组织群众藏好粮食,迅速转移。”清晨,中央部队将住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早饭后向王家湾转移。4月22日,胡宗南部队在青阳岔扑了个空,就在附近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抓住群众拷问情报。武常胜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他宁死不屈,守口如瓶,胡匪官兵到处碰壁,一无所获,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
毛主席在小河住了48天后,于8月1日再次来到青阳岔。此时,王锦文调离,王锦建继任区长。为了保证首长安全并让他们休息好,区干部统一住在院子里,首长住在窑洞里,主席看到睡这么多人很感动,一再叮咛大家:“晚上院子凉,小心着凉感冒啊!”次日九时,毛主席、周恩来率中央机关和部队离开靖边,浩浩荡荡向东挺进。
毛主席等走后,区政府组织群众转移。王锦建、谢志贤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组织民兵与敌人展开游击战。1949年4月,解放大西北战役打响了,县委决定由王锦建、双世森带队,组成1000人的担架队支援前线。5月29日担架队在小河集合后直奔关中前线,支援第一野战军。8月12日行军到达陇西,这时敌机开始猛烈轰炸,王锦建受伤,左臂骨折,住院两天后他带伤追上部队继续战斗。八月下旬,兰州解放,九月上旬,西宁、湟源和平解放,大西北战役基本结束,担架队的任务圆满完成。担架队荣获了战马、步枪、子弹等嘉奖,王锦建、双世森每人奖战马一匹、手枪一支。
新中国成立后,王锦建曾任靖边县民政科长、法院院长等。中央第二党校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基层去,被分配到延安地区中级法院。“文革”中他被打成走资派,送五七干校劳动。1985年正月二十日父亲王锦建逝世,享年68岁。
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