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同志的青少年时代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5-02-27 10:43  阅读量:    字体【

1646794274893068914.png

青年刘志丹


千百年来,居住在贫瘠的陕甘黄土高原,披着破羊皮袄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着改变自己苦难的处境。

这里,春季弥天的黄风,像利刀一样,削刮着初吐的嫩芽;夏天,烈日炎炎,烧烤着大地,黄土变成了沙粒;秋日,山洪泛滥,像饿虎般咆哮着,冲走了成熟的庄稼,房倒屋塌,川道的居民不得不栖身到山上的洞穴;冬月,冰天雪地,整个大地都凝结成了一个坚硬的冰块。

一眼望不尽的黄土山包,越变越黄,越变越光,简直像穷人被剥去了身上的衣服。封建军阀,土豪劣绅,仍然张着血口,吸吮着老百姓的血汗,恨不得刮走他们最后的一把米和仅有的一张羊皮。天灾人祸,把陕北人民抛入了苦难的深渊。贫穷、饥馑、瘟疫、战火、苛捐杂税、地租徭役像恶魔一样,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折磨着他们。一有天灾,经常出现狗吃人、人吃人的惨痛事件。人民付出了多少血和泪啊!

陕甘黄土高原,从古时候起,就是沙场。出现过千百次为保卫民族生存和农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战争。曾是吴起、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唐太宗、郭子仪、范仲淹、狄青等历史人物驰骋的疆场。吴起镇(现改名吴旗)就是为纪念吴起而命名的。秦始皇北巡时,修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直道”仍有遗迹可查。遍布在陕北山头上的城堡、关卡、烽火台就是反侵略战争的光荣见证。

这里的居民,相传多为古代兵将的后裔,刚直尚勇。当苦难使他们再也忍受不下去的时候,就起来造反。隋朝时,农民领袖刘加伦曾率十万之众起义于延安。明朝末年,出现了米脂人李自成领导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二百八十年以后,即本世纪初,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了,人民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陕北人民也纷纷起义。在保安县,一九○七年发生了有四千人参加的“硬肚”(言其有一身功夫,刀枪不入)起义,曾建立了农民政权十八天。三年以后,又爆发了另一次起义,烧毁了保安县衙。辛亥革命时,保安农民包围了县城,赶走了清朝知县。

刘志丹同志,就诞生在这陕北黄土高原之中的保安县金汤镇芦子沟村。

保安,北宋时是边防上一个军事要塞。金汤镇则是前沿重镇。这里,西傍洛河,东依峻岭,十分险要。“金汤”二字就是古语“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城池之牢固,亦即“固若金汤”之意。至今古城旧堡虽已残破,但鏖战过的形迹,仍历历在目。自然使人想见当年我们祖先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情景。

刘志丹同志的祖上已无据可考。现在我们只知他的曾祖父名叫刘存敏,是个穷苦农民。刘存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刘士杰。长到十四、五岁,被送到保安县一个秀才家当侍童。刘士杰勤奋心灵,跟着秀才认下了不少字,渐渐能看懂一些书籍、文告,知道了许多国家大事。秀才死后,刘士杰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中连吃败仗,英国、法国、日本等列强,不断蚕食和侵略我国的领土和属地,十分气愤,便跑到甘肃参加了清朝军队,以图报国。但是不久,陕西爆发了回民起义,清朝政府对外屈服,对内则残酷镇压,指派甘肃清军,对起义回民进行围剿。刘士杰不愿屠杀同胞,当了逃兵,跑到山西临县躲避。

刘士杰在山西无以安身,以打短工为生,受雇于一个老农。一天,主人要给儿子订婚,找不到写婚书的人。刘士杰毛遂自荐,说他能写。主人不信。他说了自己曾给秀才当侍童的事。主人请人看过,果然写得不错。主人高兴地说:“你真是红萝卜拌辣子,吃出看不出呀!”这事一传开,村中人说:“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识字人啦!”就留下他在村子里给娃娃们启蒙。教了两年,陕西平静了,他回到保安县。这时,家乡已是满目荒凉,人烟更稀少了。他的家中只留下了一孔没门没窗的黑窟窿窑洞。

人常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我这穷窝窝。”刘士杰仍是感到本乡本土亲切,决心住下来务农。不久,从甘肃逃来一个姓任的寡妇,非常可怜。经人说合,刘士杰娶她为妻。从此,金汤镇芦子沟又有烟火了。

这芦子沟,是一条狭沟中的小山庄。距县城二百多里,距金汤镇十五里,既偏僻又荒野。山后的森林都还是原始的样儿。

一年以后,刘士杰得了个儿子,起名刘培基,这就是刘志丹同志的父亲。刘培基一会说话,刘士杰就教他识字。后来又送他上私塾。几年之后,刘培基在延安府考中了秀才,回来在金汤镇以教书为业。经三媒六证,娶了镇上一王姓女子为妻。一九〇三年十月四日(即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刘志丹同志诞生了。刘士杰年老得孙,十分高兴。乡亲问他:“是男是女?”刘士杰说:“是个后生。”乡亲又问:“你给起了个啥名?”刘士杰说:“就叫‘来生’吧!来了个后生。”说得众人哈哈笑了起来。刘志丹上学时,他又给起了个大名,叫刘景桂。刘志丹同志参加革命后,自己改为现名。取自文天祥《满江红》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以示自己赤心为党。

刘志丹同志四、五岁,祖父、父亲都教他认字,再大一些,祖父还经常向他讲些当地的故事。辛亥革命前后,保安的几次农民起义,刘士杰父子都参加过。刘士杰还替起义队伍写过告示。民国以后,他们是当地第一批剪掉“猪尾巴”辫子的人。有人称他们为“新党”。他们常用自己经历的事,教育刘志丹同志做正直的人。特别是祖父一讲起李自成起义,为民除害,打富济贫,以至打进北京城把崇祯皇帝吓得上了吊的事,刘志丹听得最高兴。

刘志丹上义学以后,十分用功。每天除了读书以外,还要写大字、小字。读书中有那个字不认识,就查字典。把读音、意思都要彻底弄个明白。例如他读到《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讲:“说”字在这儿不读说话的说,应读喜悦的悦。他为了弄通究竟,一查《康熙字典》,才知这个字在古籍中有四种用法,一当说话用;一当游说(读税)用;一当“悦”用;一当“脱”用。如果不弄清楚,读古籍时就会失之毫厘,去之千里,把意思全弄错了。正因为他学习有细心探根求底的精神,不但文章写得通畅,而且寓意深刻。

辛亥革命后,保安县在永宁山办起了高等小学。刘志丹被父亲送去上学。想叫他学些本领,将来做生意。学校有一位老师,名叫李子才,是从省城西安请来的。他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经常在学校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富国强民。使十五岁的刘志丹大开眼界,不但知道欧美有民主革命,而且出现了工业革命,有了火车、轮船、电灯、大炮等新事物。刘志丹常想:“中国为什么这么腐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土豪劣绅为什么照样横行?我们中国能不能富强起来?”脑子里的问号越来越多。

李老师告诉他:“封建军阀代替了封建皇帝的统治,他们都是一丘之貉。当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弱民穷。照这样下去,还是要亡国的。”

刘志丹愤愤不平地说:“难道我们能忍看国家这样沉沦下去吗?”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革命可以救中国。”李老师胸有成竹地回答。

从此以后,刘志丹十分留心国家大事,努力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当他从史书中读到李自成驰骋中国,英勇斗争的事迹时,不禁慨然叹服。

刘志丹放学回到家中,又向祖父宣传“民主”、“科学”的道理。祖父一听也开了眼界,十分称赞,说:“大丈夫就是要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为了发家,从教书转为经商。以后又作了镇上的副官。渐渐交往起官场的人物。

金汤镇附近的金佛坪村,住着一户张家,一连八代都是清朝的“武举”,代代男人差不多都有官位。辈辈横行乡里,是当地有名的一霸。辛亥革命以后,张家的公子张鸿儒,投靠了陕北军阀——榆林镇守使井岳秀,被封为“三边(定边、靖边、安边)民团团总”(即“三边”总督)。他有恃无恐,更加仗势欺人,掠夺无度。群众恨之入骨。但刘培基为了发财,却想攀攀张家的门第。刘士杰对儿子的这种作风十分反对,多次告诫,但他不以为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次,刘志丹为了替一个穷同学报打不平,和几个同学打了张鸿儒的儿子卢公子式的人物张廷芝一顿,刘培基知道以后,吓破了胆,一面骂儿子,一面要去向张家赔罪。刘士杰知道后说:“兴他打人,不兴人打他,亏你还是男子汉大丈夫。”刘志丹也说:“我要是李自成,还要杀了他老子。”

刘士杰越来越老,不能下地劳动了,就把家事交给了刘培基主持。刘培基仍然在外作官或经商。雇了长工在家做活。刘志丹平常放学回家,他祖父就让他和长工一块下地做活,或者拦羊放牛,或者割草打柴,总不让他闲散。

有一次,刘志丹和村中几个娃娃上山放羊,突然来了三个大狼。那几个娃娃一见狼来了,拔腿就跑。刘志丹喊住他们说:“咱们人多,又有狗,怕啥!”几个娃娃把羊赶在一起,站在羊群中间,吆呼着五六只狗,围绕着羊群咬。他们齐声喊着“打狼!打狼!”用拦羊铲铲起石块猛烈地向狼掷去。附近干活的人听见了,都赶来打狼,狼吓跑了。大人一看他们摆的阵势,夸奖说:“好娃娃,你们有主意,有办法!”娃娃们说:“是来生的主意。”

刘志丹从小学毕业后,懂得的事更多了。因为他在学校受到了李子才老师民主思想的熏陶,没有听父亲的话,一不去做生意,二不去求官。没有事情好做,只好回家务农。他穿起粗布衣,扛起农具,和他家的长工张万银一起上山干活。

张万银本是秦岭山区商县人,由于被地主赶出门外,才和老婆带着两个儿子逃到陕北。他刚来,被金佛坪张廷芝雇去作长工。干了三年,没给一文工钱。张万银去要,张家总管说:“你老婆孩子吃谁的?”张万银说:“老婆孩子也给你们干活。”张廷芝听见了,拿起一个铜壶,向张万银打过来,骂道:“老狗日的,我们养活了你一家,你还要钱,滚你妈的!”被他们赶走了。张万银正无处安身,被刘培基雇来了。刘培基对他每年工钱一个不少。特别是刘士杰完全把他当自己人看待。让刘志丹把他叫“干大”(义父的意思)。刘志丹处处尊重他。张万银十分感动。常对人说:“他找到了一个好主家。”

上山干活,身高体壮的张万银走在前头,比他个子低点、身子瘦些的刘志丹跟在后边。张万银常说:“你是个念书人,干这事,真把你遭踏了。你看你脚上打起泡,手上起了老茧,脸也晒黑了。再这样下去,你会把书忘光的。”

刘志丹展开浓眉,两只大而黑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张万银,叫了一声“张干大”,说:“在家做庄稼,总比当官欺压人好。”

张万银说:“要有合适的事做,你还是出去做事,家里的活有我做。你们一家人是我的救命恩人。”

刘志丹摇着头说:“你怎么能这样说,你不种庄稼,我们一家人吃什么?你是我们的大恩人。”

张万银说:“要是出个能人,把这世道改成天下穷人不受气就好了。”

刘志丹说:“我要做事,一定替穷人办事。”

他俩一面劳动,一面谈话,亲如父子。刘志丹跟着他干了一年活,耕地、锄地、收割,大体上都学会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张万银看着刘志丹,就眯起眼睛笑着说:“念书人到底灵,学啥会啥。”

不久,刘培基夫妇给儿子定了一门亲事,为的早娶过来媳妇,给家里增加一个劳力,也好侍候年老多病的父母。订的是西乡姓同的一个女子,名叫同桂荣。刘志丹和她结婚后,看她能劳动,人品好,尽管是媒约之言,布袋买猫娶来的,自己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反而很同情她。有闲空时,给她讲些国家大事。要她把张万银也当自己老人看,平常多问寒问暖。同桂荣说:“念书人都看不起庄稼汉,躐的老远老远,只怕把他臭了。你倒把庄稼人当事。”刘志丹说:“没有庄稼人,人都得饿死。”同桂荣说:“人家念书都为的是找个事做,坐到凉房下享福。偏你念下书回到家里受苦(当地人把做庄稼叫“受苦”)。”刘志丹说:“你是个‘受苦’的,还瞧不起‘受苦’的。这是忘本。”同桂荣心里纳闷说:“就他和人家想的不一样。”

虽然刘志丹宁肯当农民,不愿做官去欺压老百姓,但对怎样替穷苦老百姓办事,他却是很茫然的。

“五四”运动以后,陕北政治、经济的中心城市——榆林,办起了一所中学。刘志丹听说这个中学讲民主、讲科学,本来沉静的性格,一下奔放了起来。一心想去上中学,学习新的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的脑子翻腾起春潮。

一九二一年,十八岁的刘志丹同志,离开了家乡,来到离家五百里路程的榆林。考入了榆林中学。

这榆林城,矗立在一眼望不尽的沙漠和万里黄土丘陵的交界地。一片黄茫茫的大地上,突然出现这样一座青砖白石的偌大城市,真是塞上的奇迹。

这榆林城不但是历来的军事要塞,而且是蒙汉两族人民经济交流的商埠。每日来往的骆驼队、骡马队络绎不绝。一条白色石头铺成的大街,由南向北,逐步升高。每走一段,就有一座雕梁画栋的牌楼横跨街上。街两旁或用青砖拱起的窑洞,或是朱门高房的商号,里面摆着各种百货和皮毛、地毯、毛毡。当地人自誉他们的城市是“小北京”。但是实际上它是富人的乐园,穷人的囚牢。朱门的四合院内,纸醉金迷。街道的屋檐下,到处是要饭的。榆林中学在街北头的山坡上。一排排灰蒙蒙的青砖窑洞,倒象是被雾迷住了的眼睛。刘志丹初到时的兴奋心情,又沉重起来了。

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是个爱国先进人士,他为了给陕北培养人材,近年不断从外地请来进步教师。一九二一年冬,他从北京请来了一位教师,叫魏野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又请来李子洲,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他们都是本省人,魏是兴平县人,李是绥德县人。在北京时,他们是西北学生的领袖。“五四”运动时,他们都是闯将。后来参加了李大钊同志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们即转为党员,是西北最早的党员。魏野畴同志在北京时,还建立了“共进社”,出版了《共进月刊》,是西北同学交流思想的阵地。团结和教育了西北新的一代。回到陕西,立志于在西北宣传共产主义,建立共产党组织。他们回到陕西以后,人都说他们是“过激分子”,是“CP”(共产党)。但是在外表上,他们和一般进步教师毫无二致。清瘦的身体,穿着长袍,孜孜不倦地关心着每个同学的学业。所不同的是,他们订了各种各样的杂志,房间的书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他们对青年和蔼可亲,是青年的知心朋友。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求知心切的同学们。

魏、李二位教师,一来就发现名叫刘景桂的学生,十分好学,很有抱负,为人谦虚诚实,热心于公众事情。就主动找他谈话。刘志丹早已敬佩魏、李二位老师,虚心求教。魏、李二位老师,向刘志丹介绍国内外形势,介绍他读马克思主义书刊。刘志丹一接触到这些崭新的思想,完全着了迷,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他深感自己虽痛恶强暴,反对不平,却不知道万恶的来源均出自剥削阶级,非与压迫阶级斗争,是不能改变环境的。一次,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李大钊同志写的《布尔塞维主义的胜利》,文中说:“二十世纪的革命,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帜。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激荡人心的预言,使刘志丹兴奋得彻夜难眠。布尔什维主义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前途,看到了世界的前途。他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心作旧社会的叛逆,共产主义的新人。

那时上中学,每月最少得花三、四块银元,刘志丹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新书看。为了多学到东西,他每天早起晚睡,常常看书看得忘了吃饭。有的穷同学买不起书,他就帮助买。假期他回到家中,父亲见他穿的很旧,责问他把钱干了什么?刘志丹不知说什么好,张万银老汉在一旁说:“你放心吧!来生不是乱花钱的人。”

榆林中学有杜斌丞校长的支持,在魏、李二位老师的影响下,渐渐兴起了民主风气。学生要求自己管理学生灶,以杜绝贪污。学校很快同意学生成立灶务理事会。刘志丹被上灶的三百多同学选为“灶长”。他本来办事细心,对公众的事更是认真负责。为了使同学们吃得好又省钱,自己和各理事轮流上街买菜,一有空就去“帮厨”。果然伙食费一月比一月低,吃得一月比一月好。同学们竖起大拇指说:“刘灶长有办法。”

刘志丹还把办灶看成是团结同学和学校工友的好场所。他组织同学业余给工友教字,帮工友干活。晚上来到厨师们住的窑洞,请年老的讲民间故事,年青的唱陕北民歌。有一次一位老工友唱了两首《信天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说你漂来你实在漂,

跑到城里住洋学校。

白白的脸蛋细细的手,

读书人都给财主把事做。

这歌正好被魏野畴老师听见了,他走进来说:“这首歌好,反映了民众对念书人的失望。你们可不要作这种人呀!”刘志丹说:“魏老师讲得很对。”魏老师坐下来和大家谈起革命的道理,向工友们了解陕北的民情风俗。他和大家谈得是那样亲热。

过去学生把工友当“下人”看,工友把学生当“少爷”看,关系冷淡。现在变了,互相团结帮助。厨师们住的地方,还成了同学们谈论社会情况和交流新思想的场所。

不久,李子洲和共产党员杨明轩同志到绥德去办师范学校。榆林中学在魏野畴老师的倡导下,成立了学生会。刘志丹被选为学生会会长。学生会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各种进步学术团体。有“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体育研究会”等,由魏、李二位老师向同学讲《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中国文学史》等课目。魏老师还教大家打球、游泳。同学们的思想和生活顿时活跃了起来。沉闷之气,一扫而光。

学校还有几位留着“猪尾巴”辫子的老师,开口闭口“孔孟之道”,学生会每做一件新事,他们都要评头品足,把打球、游泳也算作“有伤风化”。有的同学被他们一骂,就缩回去了。刘志丹给他们鼓劲说:“人家一骂,就缩回去了,那还能办成什么事!田禾顶破了土才长出来。咱们要顶一顶这些老腐儒,才能站出来。”

由于同学们团结战斗,和老腐儒们顶着斗,他们才规矩了些,不敢再说三道四了。

有一次看戏,大家坐好了位子,纨绔子弟依仗军阀官僚老子的势力,要坐在前面的同学给他们让位子。同学们不答应,说:“想坐好位子就得早来。”纨绔子弟出口就骂,带来的狗腿子马弁上手要打。刘志丹一声大喊,几百名同学哗地站了起来。学生会干事大个子杨国栋,把外衣一脱,抡出两个拳头,同学们一起喊:“打!”纨绔们一看人多势众,吓得溜了。

本来这些纨绔们十分自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常寻事欺侮同学,从这以后,规矩多了。

学生会从在校内活动,渐渐走向了社会。为了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成立了“戏班子”(业余剧团),刘志丹兼“班主”(负责人)自编自演新戏。那时社会上把演戏看作低人一等的事,更看不起妇女。因而同学都不愿当“戏子”,更不愿演女角。刘志丹为了打破这种陈腐的观念,自告奋勇演女角。魏野畴老师主动演反角,倡导了一派新风。

有一次,刘志丹演一个穷人的女孩被地主少爷——一个小军阀凌辱之后,卖给了帝国主义洋行当佣人,帝国主义分子又要凌辱她。小姑娘气愤之极,手持菜刀,砍死了帝国主义分子,回来找到那个小军阀,一刀砍得他狗头淋血。小姑娘怒斥道:“我中华就坏在你们这帮卖国贼手中,贪赃枉法,卖国卖民,丧权辱国,害得民不聊生。正告你们,多行不义必自毙,人人伐得,个个诛得。我今天就杀了你这个狗贼。”说得字字是仇,声声是泪,句句是愤。台下人听得鸦雀无声。等他说完,突忽爆发出“打倒军阀杀洋贼”的怒吼。

表演中还有一个《爱国歌》,是刘志丹写的。歌词是这样的:“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炎黄子孙再也不能等待。挽弓持干,驰骋疆场。快!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救我中华万万年!”

当时帝国主义的传教士,作为侵略者的先锋,纷纷来到陕北,学生会发动群众,群起而攻之。刘志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农民说:“基督教,就是鸡不叫,要我们中国永远黑暗,没有白天,由帝国主义任意宰割。”农民听了笑着说:“‘鸡不叫’再来,我们掐死他。”

榆林紧临内蒙古乌审旗,常有蒙族同胞来往。刘志丹眼见蒙族同胞身受更残酷的压迫,比汉族还要穷困落后,深表同情。他组织同学到内蒙地区作社会调查,还亲自编了一首歌,向蒙族同胞宣传。歌词是这样的:“同种兄弟心相连,军阀列强内外患,汉蒙携手斗凶顽,灭敌除奸争人权。”蒙族同胞听了很感动。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的亲切声音。

榆林中学有个惯例,每逢高班学生毕业,全校同学都要到城北十里的红石山——这个榆林仅有的风景区去联欢。红石山因全是红石因而得名。山上蜿蜒着万里长城,烽墩相连。突然红石山为奔腾的榆溪河劈断,飞来了一个长达一公里的红石峡。两边悬崖绝壁,中间是飞瀑电湍。峡东是海拔一千多米的镇北台,拾阶而上,陕甘黄土高原尽收眼中。滚滚黄沙如波似涛。从沙漠中流来的榆溪河,凶猛地冲入千层万堑的黄土高原之中。每当人们身临这雄伟的峡谷的时候,哪一个能不心胸激荡,壮志满怀。刻在石峡上的杜斌丞校长手书的“力挽狂澜”四个大字,特别使同学们感慨万端。刘志丹总是代表学生会向毕业同学讲话。他常说:“救国,就靠我们青年力挽狂澜。读书要爱国,爱国更要多读书。有了本领,就有了救国的资本。”对考得不好的同学十分关切,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丧气,努力赶上,语重心长地说:“学习要有理想,有了理想,就能发奋读书。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救国。没有这个理想,就不会有志气。”

一九二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平汉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掀起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也就在这一年,我党倡导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分散在陕西各地的共产党员,也积极开展建党工作。魏野畴同志早在一九二一年就和董必武同志从武汉派回来的共产党员王尚德、王章峰、张浩如等同志,取得了联系,后来在西安会合了。他们分别在榆林、华县、三原、绥德等地发展党员。魏野畴同志在西安主持办起了《共进》半月刊,成立了“共进社”,团结教育进步青年。接着又成立了群众性的统一战线组织——陕西国民议会运动委员会,魏野畴担任主席。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军阀斗争。李子洲到绥德师范任校长以后,立即在绥德建立了党支部。

一九二四年秋,党在榆林中学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刘志丹是学校第一批接收的团员。并担任了团支部委员。一九二五年春,又成立了党支部,刘志丹又是第一批转为党员,并担任了党支部委员。二十二岁的刘志丹,入党以后,树立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起誓对党忠贞不二。他对入团入党的同学说:“我们加入了SY(社会主义青年团),或者加入了CP(共产党),就要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在党的领导下,加紧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八月成立了中共西安地委,全省已有党员近二百人。

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在榆林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刘志丹带领同学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当他讲到中国被列强瓜分,国耻不断,亡国之痛时,人们不禁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为了使党的思想在工农中扎根,他和同志们组织了一个业余平民学校,吸收贫苦工农子弟学文化,由党员义务教书。但是学校个别纨绔子弟却从中捣乱,说:“让穷鬼们熏臭了教室。”有一次,他们正骂前来上课的穷孩子,被刘志丹碰上了,他两条浓眉一紧,眼睛里冒着火花,怒斥道:“大粪臭不臭?!你吃的粮食就是穷人用大粪浇出来的!没有他们,你们这些少爷、小姐都得喝西北风!今后再不规矩,就要你们尝尝穷人的厉害!”

一九二五年四月,陕西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驱逐北洋军阀、陕西督办吴新田的运动。吴新田狗急跳墙,出动军警在西安打伤了五十多个游行示威的学生。榆林中学学生会立即进行了声援。早已把学生运动看成眼中钉的军阀井岳秀,这次竟以“犯上作乱”的罪名,勒令学生会停止活动,企图逮捕刘志丹等同志。刘志丹毫不畏惧,向井岳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教育”的斗争口号。团结了全校帅生,斗争更扩大了。井岳秀恼羞成怒,竟派兵包围了榆林中学,要搜查“闹事者”。刘志丹立即组织学生关闭校门。在学校周围站岗放哨,不许士兵进入。榆林各界爱国人士,听说军队包围了学校。都表示强烈不满。许多从远路来的学生家长也参加斗争,里应外合和军阀斗。刘志丹并向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学生会求援。井岳秀一看事情越闹越大,再蛮干下去自己的臭名声会越扬越远,会把他装扮的一点民主假象全部撕光,不得不撤去了军队。但学生仍不答应,要求开除特务学生。井岳秀也不得不答应了。最使人开心的是连他的大公子井文龙也不得不退出了榆林中学。

五月为了统一全省的学生运动,党决定由魏野畴同志主持,在三原县召开陕西省第一届学生会联合会代表大会。刘志丹同志作为陕北的学生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会上,刘志丹同志见到了分别两年多的魏野畴老师,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魏老师,您真是我们学生的好司令,把全省学生都组织起来啦。您像种子,走在哪就在哪生根,发芽,开花。您离开榆林,可真叫人想呀!”

魏野畴摇着头说:“有你在榆林,我很放心。”

在这次大会上也是有斗争的。个别代表不主张学生参加与学习没有关系的政治活动,使学生运动只限制在为改善教育条件而斗争就行了。刘志丹对这种错误主张,在会上作了批驳。他以切腹之痛,陈述了军阀和地主对陕北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他说:“军阀的税款多如牛毛,连死了人也要上税,杀鸡还要交捐,谁敢反抗,不是抓走,就是枪杀。老百姓一到春天,就揭不开锅。四处逃散,死活不保。像这样下去,不要说“改善教育条件”,恐怕连学校也要关门了。我们必须和军阀作殊死的斗争,否则就不能生存。”接着,他介绍了榆林学生和军阀井岳秀斗争的经验。当他讲到榆林中学学生团结战斗,把井岳秀的大少爷——学生特务头子也赶走了时,引起了哄堂大笑和热烈的掌声。

会议快结束时,突然得到上海日本纺纱厂的资本家镇压工人、枪杀了工人顾正红,酿成了“五卅”惨案。代表们十分气愤,当即组织了游行示威。三原的学生代表学习榆林学生的经验,把三原县工商各界爱国群众也发动了起来。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出现了游行示威的洪流。怒吼声响彻了关中平原。

早期从榆林中学毕业的谢子长同志,这时正在北京、山西一带进行革命活动。不断向陕西同学写信介绍那儿斗争的经验。

在这次会议前后,陕西各地出现有习仲勋、王世泰、马文瑞、汪锋等一批学生运动的先进人物。

魏野畴还把刘志丹带到西安,要他向西安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斗争经验。

南靠秦岭,北依渭水,坐落在八百里秦川大平原上的古城西安,出现在刘志丹眼前时,那雄伟的城楼和城墙,那高耸入云的钟鼓楼和雁塔,不由得把他引入到很古很古的过去。他自言自语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勤劳、智慧和精巧。”但是城内狭长的街道上,却走着一辆一辆老牛破车,不时有闲散的公子哥儿提着鸟笼,哼着小调走过。这是多么的不合时代!地球在这里好像是放慢了它的旋转速度。刘志丹想:“难道不是已经到了应该很快结束这种现象的时候了吗!”魏野畴好象看出了他的心思。说:“你在这里多看一看,就知道我们祖国是一个沉睡着的巨人。”刘志丹说:“是呀,现在不但应该醒来,而且应该加快步伐。”

过了两天,魏野畴突然通知刘志丹,党决定派他去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向他详细说道:“接到党中央的指示,要陕西派一批党员同志,去黄埔学军事。我们商量了一下,榆林准备选你和杨国栋同学,你愿意去吗?”

刘志丹一听高兴极了。上前紧握着魏老师的手说:“我愿意,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魏野畴说:“杨国栋同学,他有热情。他的家境比你还好。你们去经济上不会发生问题。”刘志丹说:“国栋也一定愿意去,我回去给他说。”

魏野畴接着说:“我党的著名活动家周恩来同志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有他在那,你们去了一定会学下不少东西。”然后,若有所思地继续说:“这可是投笔从戎,你可要考虑周到。”

刘志丹认真回答说:“古话说,‘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对付军阀,没有军队怎么行?我服从党的决定。今后就当一个革命军人。”

魏野畴这才感叹他说:“按你的性格和爱好,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一个学者。可是革命现在需要的是军人。”

刘志丹说:“作军人不是也很好吗!”

魏野畴说:“是呀!革命需要干啥啥就好。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有的态度。你这次回去,先把会议决定传达下去,再把工作交待清楚,好好和杨国栋同学谈谈,去了好好学习。”

刘志丹说:“魏老师,你放心,我一定办到。”

刘志丹离开西安回陕北时,正是五黄六月。这时,关中平原上的农民正在紧张而繁忙地收割小麦。刘志丹走出西安古城,只见遍地金黄,到处是割麦的“喳——”、“喳——”响声。本来农民对收获,总是会怀着喜悦的心情,但是现在,在他们流满汗水的脸上,却看不出一点喜悦,反而是沉默和怨愤。因为军阀吴新田不但对农民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而且成倍地加重了粮款。当农民想到收获的大半将被抢走,而自己反而会饿着肚子时,怎能不痛恨万分呢!

刘志丹深深地同情农民。他知道,这遍地被压抑着的愤怒,终有一天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默默地念着一句古话:“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附刘志丹民歌两首:

《自从来了刘志丹》

自从来了刘志丹,

咱们的日子不一般。

打走了土豪除地主,

推翻了军阀赃官。

没地的人民有了地,

没有穿的穷人有了穿。

自己动手自己吃,

再没杂税和苛捐。

这儿的人民相亲爱,

这儿的人民上了天。


《世世代代想老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细面长,白面软,

一端起碗就想起刘志丹。

一碗豆子两碗米,

端起饭碗想起了你!

—眼泪儿落在饭碗里。

眼泪顺着饭碗流,

世世代代想老刘。

 

  源:《陕西日报》,文章有部分改动。


上一篇:  

下一篇: